雾形成的条件

2024-11-29 14:57:1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雾的成因初步分析
通常,雾的类型不同,形成的原因也明显不同。如辐射雾多形成在雨、阴转晴朗的夜间,主要成因是辐射冷却使低层湿度加大达到饱和;平流辐射雾多形成在晴转多云的前夕,主要成因有辐射冷却和平流增湿;平流雾形成在温度高、湿度大的阴雨天气或转阴雨天气的前期,主要成因是暧湿平流湿度很大。与辐射雾和平流辐射雾形成相关最好的气象要素是风速、云量、湿度条件,特别是风速。在大的天气条件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相邻站区湿度条件和云量条件也差不多,有雾、无雾的主要差别就在于风速的差异。风速太大常无辐射雾和平流辐射雾。风速与地形有关,在大量区域性浓雾的样本中,多数情况当天下午14时地面图上,如果赣北或赣中都位于高压前部、底部,地面江南为弱北风的晴空区中,第二天早晨生成的辐射雾和平流辐射雾,都有鄱阳湖区和九江地区东部(庐山除外)因开阔、平坦风速稍大而雾少,湖区两侧雾多的特点。有时西侧多,有时东侧多。多与少的原因具体要看每次站点云量等情况。晴朗少云而无雾的湖区风速多≥3 m/s,两侧风速<3 m/s。如果地面高压范围小,强度弱,风速≤2 m/s,多数是1 m/s,或已是高压后部转偏南风,第二天早晨的雾生成在鄱阳湖区较多,湖区两侧少
从图1可以看出,位于江南的低槽切变云带正缓慢南移,相应地面图上,江西处脊前弱的偏北气流中。第二天,江西中、北部天气转晴,在早晨天晴的地方,鄱阳湖两侧和南部出现了34站浓雾,鄱阳湖区和九江东部无雾;不转晴的赣州无雾。
另外,通过分析江西地形图可知,湖区两侧多雾区不完全是在高山区,而是在山区相对低矮的丘陵区域地段,其海拔高度在1 000 m以下,多数为10~500 m高度。
从上面分析可知:风速稍大无辐射雾形成;同样在风速太小或静风的情况下,因上下无扰动,低层水汽不能输送到较高层次也不利于雾的生成。所以有时江南为弱的高压脊或均压场,近地层风速小,开阔的地区仍然
雾较少,而丘陵山区因地形抬升而有雾形成。影响雾区分布的另一个原因是雾的类型。如江西多平流辐射雾,这类雾的形成同样要满足夜间天气晴朗、风速小、湿度大的条件。当中低层处大高压后部,西南暖湿气流加强引起低层湿度条件加大,西部和南部地区先转西南风,湿度增加快,同时又要满足天空少云条件,所以高压后部的平流辐射类雾的落区往往是西部和南部多于东部和北部。如图2是1999年12月2日13时红外云图,它具有平流辐射雾的前期云场代表性特点。相应14时地面图上江南处高压后部,广西和贵州省各站都转偏南风。第二天早上,江西西南部站点都转弱的偏南风。早上江西除东北角的上饶、九江东部、南昌大部、宜春东部以外靠近西南云区的地区都有浓雾。
从上面介绍的2种类型、2幅成雾的前期云图、云场可以看出:雾的形成及落区与类型相关,它有特定的天气形势和云场。如辐射雾的形成要重点考虑天气转晴,特别是夜晴;然后是风速要小;再考虑夜间是否有强的辐射逆温形成。如果是多云天气或风速稍大都无辐射雾生成的可能。如果江南为南高北低形势或高压后部,短时间内仍不会长云,随着西部云系的移近,低层湿度加大,有可能生成平流辐射雾。

回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