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个例,看向具有普遍意义的“大概率”,男女两性的大脑结构,既是“大同”,也存“小异”。那些“小异”,虽然从局部的纯生理层面,可能不如体貌特征的区别那样明显,但却影响深远,直击相当比例的意识活动。
比如:有说法讲,女性大脑中,更兴奋甚至可以说更发达的“区”,是偏向感性思维的;而男性则对应地更偏向理性思维。后者可能针对某种事物会更快、更精到地发现并利用规律,并长于逻辑化的思维和表达;而前者则感官敏锐,针对某种事亮知物更易产生感性的联想,长于模拟性的思考,对缺乏逻辑的事物接受能力更强。
这种区别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体现,比较容易识别的,大致有下面几个方面:
男人善推演,女人会比较;
男人爱讲道理,女人更重感情;
男人处事偏于“横向”,女人更喜欢刨根问底;
男人在本能层面更具攻击性,女人则相对更具包容性。
这些,还有很多没举出来的,表征性的区别,归根结底,是我们通常说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思维方式的差异,既有社会因素,也必然有源自生敬皮消理本原的“内因”。
当这种差异遭遇外来的负面冲击时,两性的应对表现,会呈现挺明显的差异——
男人由于逻辑链条长且坚定,更容易表现出理性分解、程度层次化、反弹步骤化,极端情形下,最有代表性的形容,就是那耳熟能详的八个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而面对同样问题,女人由于感性强烈、惯于并善于模拟性思考,更可能表现出趋于爆发的情绪化、负面感受转移和对比性报偿、情感化的否定和抗拒。简单举例:两个男性朋友之间发生矛盾,只要没触及不可弥合的最根本,都存在复合的可能;而一对闺蜜,不管因为什么,只要“破脸”,基本上就是老死不相往来了,结仇可能性极大。
当然,这只是基于最普遍群体的概念性推想,不能覆盖全体,更无法排斥特例。而且,女性那些看上去更“绝”甚至更“毒”的表现,必然会因由所受的负面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负面作用,女人的“绝”和“毒”,都最多只是潜在的。亦即:在没有负面作用或者负面作用很微薄的情况下,她们更多表现出的,还是善良和包容。
所以说,最好不要惹女人不高兴。顶到头,千握滑万别把女人欺负狠了。不然,你真的不知道会在某一个瞬间,前一秒还是小绵羊的她,突然就变了个人似的,成了“凶猛”。
而且,这种变化,因为更是基于感性的,也就是更源自情感上的抗拒和否定,多数情况下,都很难甚至是无法以理性的方式谋求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