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意思是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功和利益。出自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意见,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很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出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文化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力,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现在的社会是个焦躁的社会,人们不会去安分守己,举个例子,中国人两个人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就会有人说,你瞅啥,外国人流会礼貌的打个招呼,你好,时代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是个过度的阶段,中国人再街上有时快闪,唱起我爱你中国。这个时候我觉得是最好的时候,人们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下都被点燃了,希望社会上也好,网络上也好,多有这样的积极向上的,不要再说这个不好,人家怎么怎么有钱,把自己的心态都看崩了,所以有这么多的人着急,暴躁,稳住心态,放松心态,急功近利不是不行,要稳中求进,多想想你有什么,不要老认为你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放松点一休一样,休息休息。
都是社会改变的,以前80年代的人比较注重亲情和面子,春节时不知多热闹,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你不适应它的话就跟不上落后了,笑贫不笑娼的时代一落后就很难翻身的,所以很多人都变成急功近利的了。
现代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在工作上或交际上都是自然选择快速处理的方式,尽量减少时间消耗。尤其是生活在城市,如果收入不是很高的话,都会有供楼供车,扶养小孩,赡养老人等等的压力。因为这些因素,所以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成了多数人的通病。
这个很正常的呀。俗话说得好啊。人无利不起早啊,为了生活。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人做啊。假如人生活没有必需品。那这世界就没有竞争力了。也不会出现什么君子小人之说了,佛与魔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