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人参菌核病?

2025-02-01 09:10:1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人参菌核病发生不普遍,多发生在低洼地、阴坡和山的下坡地块,给人参造成危害。

(1)病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四年生以上参根上,幼苗很少受害。主要为害芽胞、根及根茎等部位。被害参根初生少许白色绒状菌丝体,后内部迅速消失,只剩下外表皮,病体上形成不规则的黑色鼠粪状菌核。此病蔓延极为迅速,很难早期识别,前期地上部几乎和健株一样,当植株表现萎蔫症状时,地下根部早已溃烂不堪了(图17)。

(2)发病原因

菌核病为核盘菌属的一种真菌。菌丝白色,菌核黑色,形状大小不一。子囊形成于菌核上,初期呈漏斗状,淡棕色,成熟时呈浅盘状,棕色。子囊孢子为单孢,无色,椭圆形。病原菌的发育温度为4~30℃,最适宜的温度为15℃。该病一般从土壤解冻到出苗期间(4~5月)为发病盛期,6月以后基本停止。低温多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过多都易染此病。出苗前,如土壤温度低,湿度大,往往造成菌核病的流行。菌核在病根或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土壤低温多湿,开始产生菌丝侵染参根,造成危害。

(3)防治方法

①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高燥的地块栽参,挖好排水沟,防止参床积水,适时下防寒物,提早松土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水分。

②出苗前床面用1%硫酸铜液或1∶1∶100波尔多液进行消毒,移栽或松土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10~15克可预防人参菌核病。

③发现病株立即挖除,并在病区换上无病土壤或对病穴进行药剂消毒。也可采取熏土,菌核在60℃条件下全部死亡,不再传染。

图17 人参菌核病

1.病根 2.病原菌

回答2:

实行轮作,避免重茬。冬初将土壤深耕(约50厘米),将菌核深埋即可丧失生命力。栽植不能过密,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也可将1∶200的五氯硝基苯毒土撒于根际周围,进行土壤消毒。

发病初期选用50%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或用50%达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便能控制病害蔓延。喷雾重点部位是植株中、下部及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