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可能是音译,不是意译,这里的“奴”本就不是“奴隶”之意。
学者一般认同,匈奴是由许多游牧部落集合结盟而成的国家,其下拥有许多不同的游牧民族。他们可能是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叶尼塞语系、吐火罗语族、伊朗语族、乌拉尔语系等等不同的假设,但因中国文献中只记录了很少的匈奴语,这些假设也缺少足够证据。
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叫做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由于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方壮猷认为“匈奴”和“胡”都是突厥语、蒙古语中“人”(kun, Hun)一词的音译。而何星亮则认为匈奴人崇拜太阳,认为太阳是天之骄子。因此认为“匈奴”和“胡”来自古突厥语、撒拉语的“太阳”一词(K'yn,k'un)。
气的小哥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