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晓风
《光阴的故事》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发霉了。
什么使那锅米饭变馊变坏——是时间。
可是,在浙江绍兴,年轻的父母如果生下女儿,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坛米酿的酒。十七八年后,女儿长大了,这酒就成为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女红。
是什么使那些平凡的米,变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时间。
时间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魔术师呢?都不是,时间只是一种简单的乘法,使原来的数值增倍而已。开始变坏的米饭,每一天都不断变得更腐臭;而开始变醇的美酒,每一分钟,都在继续增加它的芬芳。
我们也曾经看到天真的少年一旦开始堕落,时间会把他变得满面风尘,面目可憎;但相反的是,时间也能把温和的笑痕,体谅的眼神,成熟的风采,智慧的神韵添加在那些追寻善良的人身上。时间将怎样对待你我呢?这就要看我们自己是以什么态度来期许我们自己的。
赏析:
我想起罗大佑的一首歌“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歌词里淡淡的忧伤和感怀总让我唏嘘不已。而张晓风的这段文字则更加理性而沉稳。光阴真正改变的是什么呢,不是本质,不是好的变成坏的,也不是坏的变成好的,只是一种积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已。
所以,不要再埋怨时间,不要总是说时间改变了一切。时间没有改变什么,只是让一些东西随着时间增加或者减少而已。所以,为了让时间最后酿造的是一坛成熟而芬芳的美酒,我们必须给它添上美好的、智慧的、宽容的美德。
喜欢这种哲理性的文字,让我思索,回味无穷。
2
席慕容《窗前的青春》
青春有时候极为短暂,有时候却极为冗长。我很知道,因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轻过。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样,凝视着四季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校园,心里猜测着自己将来的多变化的命运。我也曾和你一样,以为,无论任何一种,都会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运要美丽多了。
那时候的我,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从来不来干涉,就任我一堂课一堂课地做着梦。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笑着,从我们年轻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呢。
赏析:喜欢席慕容的文字,我总是喜欢在黄昏时分一遍遍地读她,沉醉于文字间的浪漫,诗行间的唯美。我感动于她对生活的态度,感动于她那颗随处发现美的双眼,感动于她手中那写得出涓涓文字画得出潺潺流水的笔。
而这篇《窗前的青春》,让我对教师的职业心驰神往。我想能与孩子们在一起的人才会永葆年轻吧。接手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看一张张稚气的脸走向成熟,然后又开始下一轮航渡。
年少的时光太瘦,青春的指缝太宽,不经意之间就会流走太多的春秋。让曾经是走出教室的人,走出过这些枯坐教室的时光,重新走进了教室,走进了不一样的教师生活。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坐在教室的窗前遐想外面的世界,这些遐想给了我们梦,给了我们青春的美。
3秋雨
张爱玲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料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赏析:
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就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的气息,而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
但也许这正是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张扬的,阴暗的,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的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的色彩。 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
写这文时,据说她仅有15岁,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体会得那么深刻,更不明白她走不出内心的阴霾,是一种什么样的道理。然而,她的文字却是那样的烂漫,繁花似锦,灵动鲜活,精致得大概只有中国文字才能够完整表达的高度。
1
张晓风
《光阴的故事》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发霉了。
什么使那锅米饭变馊变坏——是时间。
可是,在浙江绍兴,年轻的父母如果生下女儿,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坛米酿的酒。十七八年后,女儿长大了,这酒就成为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女红。
是什么使那些平凡的米,变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时间。
时间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魔术师呢?都不是,时间只是一种简单的乘法,使原来的数值增倍而已。开始变坏的米饭,每一天都不断变得更腐臭;而开始变醇的美酒,每一分钟,都在继续增加它的芬芳。
我们也曾经看到天真的少年一旦开始堕落,时间会把他变得满面风尘,面目可憎;但相反的是,时间也能把温和的笑痕,体谅的眼神,成熟的风采,智慧的神韵添加在那些追寻善良的人身上。时间将怎样对待你我呢?这就要看我们自己是以什么态度来期许我们自己的。
赏析:
我想起罗大佑的一首歌“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歌词里淡淡的忧伤和感怀总让我唏嘘不已。而张晓风的这段文字则更加理性而沉稳。光阴真正改变的是什么呢,不是本质,不是好的变成坏的,也不是坏的变成好的,只是一种积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已。
所以,不要再埋怨时间,不要总是说时间改变了一切。时间没有改变什么,只是让一些东西随着时间增加或者减少而已。所以,为了让时间最后酿造的是一坛成熟而芬芳的美酒,我们必须给它添上美好的、智慧的、宽容的美德。
喜欢这种哲理性的文字,让我思索,回味无穷。
2
席慕容《窗前的青春》
青春有时候极为短暂,有时候却极为冗长。我很知道,因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轻过。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样,凝视着四季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校园,心里猜测着自己将来的多变化的命运。我也曾和你一样,以为,无论任何一种,都会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运要美丽多了。
那时候的我,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从来不来干涉,就任我一堂课一堂课地做着梦。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笑着,从我们年轻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呢。
赏析:喜欢席慕容的文字,我总是喜欢在黄昏时分一遍遍地读她,沉醉于文字间的浪漫,诗行间的唯美。我感动于她对生活的态度,感动于她那颗随处发现美的双眼,感动于她手中那写得出涓涓文字画得出潺潺流水的笔。
而这篇《窗前的青春》,让我对教师的职业心驰神往。我想能与孩子们在一起的人才会永葆年轻吧。接手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看一张张稚气的脸走向成熟,然后又开始下一轮航渡。
年少的时光太瘦,青春的指缝太宽,不经意之间就会流走太多的春秋。让曾经是走出教室的人,走出过这些枯坐教室的时光,重新走进了教室,走进了不一样的教师生活。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坐在教室的窗前遐想外面的世界,这些遐想给了我们梦,给了我们青春的美。
3秋雨
张爱玲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料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赏析:
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就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的气息,而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
但也许这正是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张扬的,阴暗的,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的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的色彩。 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
写这文时,据说她仅有15岁,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体会得那么深刻,更不明白她走不出内心的阴霾,是一种什么样的道理。然而,她的文字却是那样的烂漫,繁花似锦,灵动鲜活,精致得大概只有中国文字才能够完整表达的高度。
黄昏
何其芳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我立住。一乘古旧的黑色马车,空无乘人,纡徐地从我身侧走过。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
街上愈荒凉。暮色下垂而合闭,柔和地,如从银灰的归翅间坠落一些慵倦于我心上。我傲然,耸耸肩,脚下发出凄异的长叹。
一列整饬的宫墙漫长地立着。不少次,我以目光叩问它,它以叩问回答我:
──黄昏的猎人,你寻找着什么?
狂奔的猛兽寻找着壮士的刀,美丽的飞鸟寻找着牢笼,青春不羁之心寻找着毒色的眼睛。我呢?
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梦里,又飘去了。我醒来,看见第一颗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无声地坠地。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我能忘掉忧郁如忘掉欢乐一样容易吗?
小山巅的亭子因暝色天空的低垂而更圆,而更高高地耸出林木的葱茏间,从它我得到仰望的惆怅。在渺远的昔日,当我身侧尚有一个亲切的幽静的伴步者,徘徊在这山麓下,曾不经意地约言:选一个有阳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巅去。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
一九三三年初夏
赏析:
这是一篇美丽得教人忧伤的散文,典型的何其芳“独语”调式,感伤的黄昏,沉默的街道,孤独的文人,飘飞的思绪。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纯,仿佛一个梦。
一、不经意的悲剧意识的流露
尽管作者是一个孤高自许的文人,面对暮色“如银灰的归翅间坠落,一些慵倦我心上”,“我傲然,耸耸肩”。可是,心中的忧愁却如春水一般,慢慢地溢了出来。那是失落的爱情的感伤。“我醒来,看见第一颗纯洁的爱情的朝霞无声地坠地。”
爱情,曾在作者心中留下多么甜蜜而美好的回忆,那可爱的,亲切的人曾多少次徜徉在梦中。“在渺远的昔日,当我身侧尚有一个亲切的幽静的的伴步者,徘徊在这山麓下,曾不经意地约言:选一个有阳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巅去。”这是多么让人留恋的往事,“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是的,爱情结束了,作者并没说出爱情结束的原因,但我们知道,他是深深地珍惜这段感情的,更珍爱那曾经爱过的人。那不经意的约言,被作者记在心里,他渴望着能与所爱的人儿一登上那山巅,一起去寻找那山巅亭子里的快乐。可伊人已去,“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那亭子永远秘密藏着未曾发扬的欢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我”不敢独自去,怕勾起往日的回忆,沉入对往日人心的思念,陷入深深的忧愁中去。欲爱而不能,一种不经意的悲剧意识流露出来了。
二、厚重的历史感
作者所抒发的,是一种隐隐的忧愁,但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就知道,这种忧愁不是凭空而来的,在当时的社会里也不是罕见的。何其芳作为京派一个出名散文家,属自由派,既不从属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亦不赞同左翼作家的观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纷争,帝国主义侵略,一片混乱。作为自由派作家,在沸腾的时代面前,何去何从?作者是茫然的。所以,他常常感到忧郁,感到苦恼。何其芳这一情况,在当时并不罕见。当时很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面临这一心理危机。如现代诗人卡之琳、戴望舒等,戴望舒在《雨巷》中所抒发的感情,比何其芳《黄昏》中所抒发的感情更为深沉、更为忧郁。
所以,何其芳在《黄昏》中所表现出来的忧愁,是一个时代的忧愁,是历史的忧愁,具有典型意义。
三、典型的“独语”调式
这篇散文显示了何其芳《画梦录》中典型的“独语”调式,何其芳不满当时的散文状况,认为当时的散文,除了说理和告白,多是个人琐事的叙述或个人遭遇的告白。他要创造一种崭新的散文。《画梦录》是其代表作,体现了何其芳的风格。
何其芳的“独语”调式,爱在黄昏的灯光下,吟哦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探索内心的感伤与矛盾。这篇《黄昏》完整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我常有一些带伤感之黄昏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梦里,又飘去了。”“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作者是那样地孤芳自赏,他不屑于向人倾诉自己的孤独和忧郁,只愿与黄昏共享,只愿自己默默咀嚼。
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独语”调式的特征。何其芳整合了六朝诗词和外国印象派艺术审美特点,语言绚丽而缠绵,纤弱的感情,雾般的朦胧,很而耐人寻味。
《黄昏》是美丽的,忧郁的,它的朦胧、储蓄完美地表现了何其芳的风格。只有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中,只有怀着当时心情的何其芳,才能写出此种美文。后来,当何其芳到了延安,当他的感情“粗”起来时,这样纤弱缠绵的美文只能成为一种不可重复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