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材中也有很多疏漏和不严密的地方,比如密度是物质的属性或是特性,教材上就给的是个很模糊的解释。
教材中说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密度可以随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如果是这样,那么密度就应该是物质的特性;而属性是每种物质都具有的,不随外界条件而改变。教材中把属性和特性混为一谈。书上还是先说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后来又说这种属性就是特性,下面又说是物质的属性。教材中说的太模糊了,以至于不观(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对此置疑。
依我看来,密度可以改变固然是对的,如某种纯气体,由于气体的原子排列性质,决定了气体会总是充满整个容器,因此容器体积的大小变化,密度也就相应的减小、增大。还有,根据热胀冷缩原理,物质的膨胀和缩小也会影响其密度的大小。
而我不认为可以改变的某种性质就是特性,比如说氧,它能够供给人体的新陈代谢所需,是它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是无法改变的,因为目前似乎还没有找到可以代替氧供给生物体呼吸的。一旦氧气的这种特性改变,生物就会灭绝,而且从地球诞生到现在的几亿年里它也没有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物质的形态,这应该属于一种性质,这种性质不是某种物质独有的,应该属于物质共有的属性。而这种属性是可以改变的,而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性。
依此看来,密度不是特性,我也更倾向于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退一步讲,我们或许可以把它叫特有的属性,一种能鉴别物质的属性,这似乎就与实际并不矛盾了,教材也就并没有很大的过失。
或许你说我们确实不必吹毛求疵,在小字眼上做大文章。但是教材作为教育一代人的物体,特别是教育我们不理解的问题,这一点上应该要禁止,或者说是改进。
所以目前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属性是个大概念,涵盖了特性、性质等概念,所以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从原则上来说并没有错?这是其一。其二,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在初中阶段,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只要不是科学性错误,就没有必要严格追究其严密性,关键是要学生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也是允许的。
正如同光只有在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才能呈直线,而现在却很少被提及一样,我们不一定非得要研究透彻某几个字眼,而应当理解物理、探究物理,懂得物理的专有名词的意义即可。所以,我们在治学的时候也许可以忽略这几个字,但是对于真理的探求却永远不能够停歇。这样才是最完美的答案。
密度是物体的特性,会随着物体的物态变化或者是温度(或者是其他因素,这两个因素最为常见)的变化而变化。
而物体的属性,如质量,惯性,是不会随着以上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密度是物体的常规属性,物体的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和堆积密度是物体基本特性之一。
既是属性同时也是特性。
有区别吗,是物体的固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