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025-02-02 15:43:3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实践出真知。不认真做实验是长不到知识的。靠别人帮你做作业,更不可取。但不知为什么,我也想过把“中学生”的瘾。答题会有错,提问者必须自己判断。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1.蜡烛的颜色〔白色〕,2.状态〔固态〕,3.硬度〔较小〕。4.气味〔无味〕,溶解性〔不溶于水〕;(取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6.密度〔比水小〕(定性判断)

(2)点燃时:1.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2.〔外〕层温度最高(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部一秒中后取出观察,处在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3.(燃烧产物分别是水和二氧化碳)将一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看到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4.蜡烛的导热性能〔低〕.5.将白色口杯放在火焰的上方一会儿,杯底有什么发现?〔附有黑色的炭粉〕.

(3)熄灭后:1.熄灭是,在烛芯上方看到〔白烟〕.2.将燃着的火柴靠近蜡烛芯(但不接触),几秒钟后有何现象发生?〔蜡烛被点着〕.

实验结论: 石蜡为白色,常温下呈固态,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加热可熔化、汽化。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发光,发热。其火焰分三层,其中最外层的火焰温度最高。石蜡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与建议:实验时(1)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等)。(2)要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等)。(3)要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回答2: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问题和建议:

蜡烛为什么能够燃烧?蜡烛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燃烧?像这样物质燃烧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回答3: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