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监察制度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御史又称之为台官、宪官或察官,是皇帝的耳目,职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六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在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还没有建立。
(二)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南朝建立了专门负责规谏的集---书省。
(四)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五)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至元朝,取消谏院,台谏合一。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
(六)明清时期的严密阶段。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这时期,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已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一)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秦国:按军功授爵
两汉:察举制和征召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明清:科举制
(二)科举制
Ⅰ产生与发展
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已无法实行
兴起——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以进士科、明经科为主
完善——唐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
考试分三级,殿试成定制;
发展——北宋 科目逐渐少,进士最重要;
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
政权基础扩,中央集权强。
衰落——明清 八股 取士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特点 答题要求:不许发表个人见解
答题格式:八股文
危害 ①它从形式到内容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培育出来的人尤其是官吏大多成为皇 帝忠实的奴仆。
②严重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③带来了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结束——19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