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曹操有屠城记录,刘备也想携民自保。
曹操屠城记录:
一、屠徐州:(初平四年)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二、屠雍丘:(兴平二年)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
三、屠彭城:(建安三年)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
四、屠柳城:(建安)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五、屠兴国:(建安十九年)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
六、屠枹罕:初,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馀年。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 (建安十九年) 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
七、屠河池:(建安二十年)三月,公西征张鲁,至陈仓,将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张郃、朱灵攻破之。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众万馀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八、屠宛城:(建安)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其次,刘备想要自保。虽然带着百姓逃亡会使行军速度减慢,但还是利大于弊的。在曹仁进攻新野前,刘备就发诏,让百姓离开新野。这招实在够绝的:首先通过刘备的发诏,就把百姓被迫逃亡,居所被烧的怨恨转移到曹军上;其次,这些百姓居无定所,只能跟随刘备,依附于刘备,部分加入刘备军,增加刘备的军事实力。
携民渡江,这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主要讲了刘备、诸葛亮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移驻在樊城。曹操为了报仇,分兵八路,亲自率领,杀奔樊城而来。 曹军势大,刘备兵微将寡,樊城池浅城薄,诸葛亮料定抵挡不住,便劝刘备放弃樊城,渡过汉水,往襄阳退去。刘备不忍抛弃跟随多时的百姓,就派人在城中遍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可一同过江。”城中百姓,皆宁死相随。刘备令关羽在江边整顿船只。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号泣而行,两岸哭声不绝。刘备在船上见此情景,心中悲恸不已,哭道:“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就要投江自尽。左右急忙抱住,从人见状,莫不痛哭。 刘备到了南岸,回顾江北,还有无数未渡江的百姓望南招手呼号。刘备急令关羽催船速去渡百姓过江。直到百姓将要渡完,方才上马离去。
关于刘备为什么逃亡要带着百姓,现今社会有几种说法,也分为俩派,倒刘派和支持派!
倒刘派认为刘备假仁假义把曹操的宣传的如同恶魔一般,所以百姓跟着跑,这样刘备可以保住自己的仁义之名,这也是刘备前期能和曹操相争的唯一重要本钱,其二、刘备为自己造势让天下人士人知道百姓是拥护他,他才是众望所归!虽然当时士人很看不起百姓,但是名声很重要!不然也不会有后面的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仁和的说法了!
支持的就不用说了。
其实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刘备中名声,更重视资源,百姓跟着跑,曹操定会因怒而杀之,这样曹操的恶名就坐的更实了,有损对手的名声的事情刘备当然要做!
当然不是,说两点:
第一、其实按正常来讲,当时曹刘的距离一般军队是追不上的,所以刘备才放心带着百姓,可是曹操派出了精锐部队虎豹骑,所以才追上的
第二,刘备之所以带着百姓是因为当时人口才是最主要的资源,兵源、税收哪一项不需要人,这才是刘备带百姓的目的。因为当时的人口少还要有好的口碑,所以带着百姓一起。百姓认可刘备,认为跟着他会过好日子。
原因:刘备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字“仁”。他不比曹操,本来就是大族,支持者众多,人才济济。如果核心竞争力都失去了,他拿什么和曹操争?所以,刘玄德是很聪明的,知道时刻保持自己仁者爱人的形象,尽管到了生死关头,枭雄本色的他也不会轻易放弃。
彰显所谓的“仁爱” ,其实,一旦真的被追兵干上,可拿老百姓当垫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