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草食性家畜。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随着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的役用价值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明显下降,田间作业几乎都为拖拉机所取代,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起源和驯化 马属动物起源于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为原蹄兽 ,体格矮小,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5800万年前第三纪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马 ,或称始祖马,体高约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后肢高,有3趾。牙齿简单,适于热带森林生活。进入中新世以后,干燥草原代替了湿润灌木林,马属动物的机能和结构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体格增大,四肢变长,成为单趾;牙齿变硬且趋复杂。经过渐新马、中新马和上新马等进化阶段的演化,到第四纪更新世才呈现为单蹄的扬首高躯大马。 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遗物中,都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马的驯化晚于狗和牛。 生物学特性 不同品种的马体格大小相差悬殊。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 (俗称夜眼) ,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以便驾御。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 (图3),听觉和嗅觉敏锐。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 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易于调教。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记忆。平均寿命30~35岁,最长可达60余岁。使役年龄为3~15岁,有的可达20岁。 类型 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中国有 30 多个 。主要可分为小型地方品种、乘用型、快步型、重挽型、挽乘兼用型。饲养管理方式主要有群牧管理、舍饲管理和幼驹培养及调教。 马 mǎ <名>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horse]。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中国公元前18000年。
印欧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马的民族, 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纪就开始用马.
汤恩比也在<人与大地母亲>中也提到马的驯化使原始印欧人(汤恩比称为"那一批操原始梵语的民族")作为游牧人拥有了对南方农业和商业民族的优势.古埃及人比喜克索斯人打败, 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后者知道用马(可能是从印欧人那里学来) 而前者不会.中国古代一直受北方游牧人骚扰, 不胜其头疼, 对马在军事上的作用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公元前18000年。
印欧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马的民族, 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纪就开始用马.
汤恩比也在<人与大地母亲>中也提到马的驯化使原始印欧人(汤恩比称为"那一批操原始梵语的民族")作为游牧人拥有了对南方农业和商业民族的优势.古埃及人比喜克索斯人打败, 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后者知道用马(可能是从印欧人那里学来) 而前者不会.中国古代一直受北方游牧人骚扰, 不胜其头疼, 对马在军事上的作用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公元前18000年。
印欧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马的民族, 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纪就开始用马.
汤恩比也在中也提到马的驯化使原始印欧人(汤恩比称为"那一批操原始梵语的民族")作为游牧人拥有了对南方农业和商业民族的优势.古埃及人比喜克索斯人打败, 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后者知道用马(可能是从印欧人那里学来) 而前者不会.中国古代一直受北方游牧人骚扰, 不胜其头疼, 对马在军事上的作用也有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