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景刚. 重读巴尔扎克[D].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2003.
[2]孙波. 永不过时的巴尔扎克[D].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2009.
[3]王木千. 爱情敌不过金钱——论巴尔扎克的爱情观[J]. 双语学习,2007,(5).
[4]蔡海瑶. 一曲无尽的挽歌——浅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2).
[5]张延风. 罗丹巴尔扎克塑像评析[J]. 法国研究,1991,(2).
[6]李可可. 巴尔扎克诞辰二百周年纪念会──暨《巴尔扎克全集》中译本(纪念版)首发式在北京举行[J]. 中国图书评论,1999,(5).
[7]李明生. 巴尔扎克研究的新硕果——评杨昌龙专著《巴尔扎克创作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8]马国雄. 试论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关系——学习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论述[J]. 破与立,1979,(1).
[9]刘念兹. 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纪念巴尔扎克逝世一百三十周年[J]. 山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10]孟宪义. 其实只有一个巴尔扎克——论巴尔扎克世界观和创作的一致性[J]. 法国研究,1984,(2).
[11]于明. 巴尔扎克是中小资产阶级的忠实代表——兼议巴尔扎克对贵族态度的两面性[J]. 山东社会科学,1987,(1).
[12]杜海莉. 论小说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转变——从巴尔扎克到福克纳[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13]杜海莉. 动态叙事与静态叙事——以巴尔扎克和福克纳为例[J]. 衡水学院学报,2008,(3).
[14]徐岱. 游戏批评:评巴尔特论巴尔扎克[J]. 外国文学研究,2003,(5).
[15]杜海莉. 叙述时空的变异——从巴尔扎克到福克纳[J]. 大理学院学报,2004,(6).
[16]滕小松. 《巴尔扎克》造型惯性的去除[J]. 雕塑,2011,(1).
[17]徐晓慧,柳雅. 从《贝姨》看巴尔扎克的人性观[J]. 世界文学评论,2010,(1).
[18]蒋芳. 建国后30年巴尔扎克研究[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
[19]蒋芳. 杨昌龙对巴尔扎克的传播[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0]曾圆圆,刘邵岚. 巴尔扎克与现代主义[J]. 怀化学院学报,2009,(4).
[21]蒋芳. 新中国成立前的巴尔扎克研究[J]. 湘南学院学报,2009,(3).
[22]程凯华. 马克思恩格斯论巴尔扎克[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3]方志红. “常山之蛇”与“巴尔扎克之蛇”——中西叙事开头、中部、结尾理论比较[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4]蒋芳. 穆木天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 东北师大学报,2006,(4).
[25]蒋芳. 高名凯对巴尔扎克的传播[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6]朱浩然. 浅谈巴尔扎克的金钱观[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27]郑克鲁. 双峰并峙 继往开来——普鲁斯特与巴尔扎克[J]. 外国文学研究,2006,(6).
[28]高红梅. 客观生活的舞步——从塞万提斯到巴尔扎克的小说本质论[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29]蒋芳. 李健吾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0]蒋芳. 艾珉对巴尔扎克创作的阐释[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
[31]刘辛民. 重读/观《巴尔扎克和中国小裁缝》——兼论人地亲和与人文生态批评[J]. 外国文学,2008,(5).
[32]戴淑平. 评巴尔扎克《亚尔培·萨伐龙》的艺术风格[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33]阎建国. 论缺失性人生体验对巴尔扎克创作的影响[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4]蒋芳. 傅雷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
[35]蒋芳. 新中国成立前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论[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5).
[36]冯华. 巴尔扎克笔下的艺术形象[J]. 平原大学学报,2003,(3).
[37]柯鹏飞. 平庸的题材 深邃的思辩——评析巴尔扎克的《红色旅馆》[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38]蒋芳. 建国后30年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评[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
[39]蒋芳. 近二十年来我国巴尔扎克传播综论[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0]蒋芳. 人性:巴尔扎克小说的又一主题[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
[41]尚显成.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塑造[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2]尚显成.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描绘与叙述[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43]蒋芳. 从《钱袋》看巴尔扎克“金钱”主题的另类表达[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2).
[44]夏静. “这个人是一个世界”——对巴尔扎克的一点再认识[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5]韩颖. 从《欧也妮·葛朗台》窥视巴尔扎克细节描写的艺术功能[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6]王艳凤.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巴尔扎克研究[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47]张素珍. 巴尔扎克式的“社会书记员”——试论沃尔夫1965—1998年间的作品[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4).
[48]王立明. 从汤显祖到巴尔扎克──论艺术美中的情与理[J]. 丹东师专学报,2000,(2).
[49]胡书义. 高利贷者的不朽典型——评巴尔扎克的《高利贷者》[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5).
[50]张毅蓉. “巴尔扎克现象”与《红楼梦》的挽歌情调[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