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相对于数、理、化,的确是比较新的学科,大多数人并没有兴趣去关注。学心理学的人似乎成了新新人类。
保定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李军旗博士说:世界上总有一些孩子,相对于外面的花花世界,对内部世界更感兴趣。他们会更细致地观察别人的言行,更入微地体会别人的情感,更充分地去理解每一种灵魂的姿态。然后,然后他们选择了心理学,这个躺枪十万八千里的学科。
TOP 1:你一定知道我在想什么
放心好了,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我们更关注人们思考的规律,而不是个体思考的具体内容。所以,你的内心戏是言情还是悬疑,你自己欣赏就好。我们尊重你保有自己想法的权利。
TOP 2:你有空也帮我咨询一下
对不起,如果我们是朋友,我不会给你咨询。咨询是一种专业的技能,有特殊的方法去诊断问题,引导治疗。主要针对的也是那些有心理症状的个体。所以,你真有问题需要咨询,需要治疗的话,我必然会先揭开你的伤疤,揭开了伤疤你会喊痛。大多数人都害怕被揭露,一旦被洞悉了之后,就友尽了。仅仅这一点,给熟悉的人做咨询都是不可以滴。亲爱的朋友,我是希望一直做朋友,所以我们可以平等地聊聊天,愉快的交流,促进相互成长。
TOP 3:你会算命吗
如果你想问哪年哪月哪日会遇到什么事情,这个真不会。不排除世界上有能预知具体事件的神秘力量的可能。但心理学不会做这种预言。
不过,如果你明白算命的原理,那它还真算是心理学的范畴。算的准的原因是,人们只关注到自己要关注到的信息,算命的说了很多摸凌两可的语言,你抓住了一点,就会判断,真的被说中了。每个人都get自己的点,所以对每个人都是准的。
你过去的积累,现在的选择和行动,决定了你未来的轨迹。你现在播下什么种子,决定你将来收获什么。你现在的用心程度,决定你将来的收获大小。命运就在你一次次的行动瞬间被改变了。这就是所谓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这个角度说通过你现在的状况去推测你的未来还是有可能的。
TOP 4:学心理学的自己有病
这是一种思维的谬误啊。最关注“病”的一般是:病人和医生。你能认为关注病就是因为有病吗,那医生也是有病的吗?
一个人去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出发点:
1.学习心理学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类人,可能是真的有问题,他们一般不会学得很投入,只关注自己想知道的领域。有可能最后他们仍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甚至走火入魔,更加严重。如果他们始终立足于自己,很难给到你什么帮助。
2.学习心理学是为了帮助他人
先帮助自己,再帮助他人。所以能帮助他人的人,拥有更强大的力量。这样的人学习心理学是本着对这门科学的热爱,是为了学有所成帮助更多的人。因为自己从中获得过力量,所以希望帮助别人也获得这种力量。
所以,当你遇到学心理学的人,想要获得心理学的帮助应当去问后者。也不要因为看到前一种人而去片面的判定所有心理学人。
3.学心理学也有学得好的,学得不好的
学物理的,有当专家的,也有完全忘本的。学心理学的也一样,能力有高有低。你可以认为这个人心理学学的不好,但不要认为心理学不好。心理学是一门智慧的学科,被应用在各个行业,同时也在快速的发展。
TOP 5:你学心理学也有情绪啊
1.每一个正常的个体,都有情绪。没有情绪的其实才是不正常的。我们也会因为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但不影响专业精神。
2.心理咨询的重要技能是共情,如果我没有情绪体验,我怎么能明白你伤心是什么感觉,你生气是什么意思?难过会哭,生气会怒,憋屈了需要发泄,再正常不过了。
3.情绪管理不是消除情绪、压制情绪。而是让情绪保持流通,不在一种负面情绪里停滞不前,不让情绪去制造不良的后果,懂得每一种情绪问题背后的正面意义。
心理问题的污名(mental health stigma)可以被划分为两个类型:来自外界的社会污名,以及被患者感知到并内化了的病耻感。
心理问题的社会污名(social stigma)一般通过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表现出。
刻板印象:指整个社会对于心理问题的一种错误的、固化的认知(如: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很危险);
偏见:是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和情感上的表现(如人们厌恶、害怕心理疾病患者,认为他们是“神经病”);
最后,歧视是偏见在行为层面的呈现(如:人们会躲着心理疾病患者,会告诉别人离Ta远点)。
目前对于精神和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是呈两极化的:要么过分轻视,认为他们只是无病呻吟,“有什么可抑郁的啊,缓缓过一阵就好了”。要么夸大甚至戏剧化,“听说他们家有亲戚是精神病,这病肯定是遗传的,你也离他远点!”。
只有那些真正被它们伤害着、伤害过的人才知道,心理问题不至让你变成张牙舞爪的怪物,但也不是你能「挺一挺就过去」、「打起精神」就能解决的小情绪。
病耻感(perceived self stigma)主要是因自己生病而产生的羞耻感(shame)。社会给有心理问题的人打上了一个「变态、不正常」的烙印,然后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患者自己似乎也接受了这种设定,认为自己得了病「很丢人」。
研究表明,心理疾病患者的病耻感要显著地高于癌症患者的。简单心理发布的《2016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46.2%的受访者认为心理脆弱的人才会有心理问题,26%的人认为心理“有病”才需要做心理咨询。在偏差样本的情况下,仍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持如此消极的态度。
人们到底在怕什么?
他们也许惧怕的是世俗的压力,也就是别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一个人可以躲开很多东西,但唯独躲不开来自别人的judge。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不愿去求助,是因为如果别人知道了Ta在做心理咨询或是去精神科,会用异样的眼神看Ta。
就算他们自己有求助的意愿,他的家人、亲朋好友也可能会阻止,毕竟在现在人们心中,有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亲人,是很丢脸的事情。他们不想承受随之打包而来的负性舆论。
一个父亲对我们说:“如果我的儿子是精神病,别人该怎么说我啊!”
为什么心理问题那么容易被诟病?
许多生理疾病曾经也有过被污名化的阶段。在医学并不发达的19世纪,肺结核被认为是由于患者意志脆弱、情感过于强烈所引起的偏执意象造成的;癌症被视为邪恶、野蛮的化身。这种我们现在看来荒唐至极的认知,在当时可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如今,医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躯体疾病的认知增多,「滚蛋吧肿瘤君」让人们热泪盈眶,「抗癌斗士」这样英勇正面的形象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这些躯体疾病逃脱了被污名化的境遇,现在,轮到心理问题了。
对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做好自己的心理研究
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现在慢慢已经变得可以接受了,所以以后会好。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等一天自己变得更强大了,专业的、技术上的,那时也会更有能力普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