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读者》读后感,急!!!马上开学了,快啊!

要2011年的,最好是7.8月份的
2024-12-21 09:27:1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读者》读后感
看《读者》,是我的一种习惯,每次晚饭后随手翻阅、细读,总会有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在那一个个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它没有说教,只有体验。它像长者,指引年轻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给人以启示,让人从中得到人生感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它像一弘清泉,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它让你引发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让你懂得去关注亲情,享受爱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给你鼓励,看 一些漫画或幽默故事,让你开心,启迪你的心灵,给人爱心、正义、睿智、纯真的引导和熏陶,使我们充满了一颗感恩的心。
记得有一篇文章叫《信任》。文章记叙了想为爷爷买助听器而少带400元的我正为难时,店主主动提出:下次给吧,就当我借你的!我知道原因是不想扫了兴冲冲的老人家的兴致。老人家脸上洋溢着的快乐让人感动,店主想帮他把快乐延长。“他将信任给了我,并带给了一个不相识的老人一份快乐,多么善良的人啊!”当作者做出如此感叹之时,我的心中也产生同样的共鸣。作者很快把所欠的钱还了,而在作者和我心底激起的,却是做个善良诚信的人的涟漪。其实,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莫过于信任带来的愉悦了。如果人人都生活在充满诚信的社会里,没有担心受骗的惶恐,没有被骗的气愤,人与人之间没有戒备,那该多好啊!
另一篇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我有103个孩子》,这篇文章写了一名山区教师在山里教书教了13年,即使他连粮食也没有,即使他和妻子吵架吵得要离婚,即使他每天要背着50斤泉水上山,即使他没有工资,他也不曾改变过他的想法——教孩子们念书。多么伟大的一名教师,最终他获得了“贵州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
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那善,那美,在我的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读者》它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只有与《读者》交往久了、深了,才会发现:它会让你懂得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深刻道理。《读者》是一本感人至深的杂志,也是一本能给人深刻教训的杂志,我喜欢它!

2、第一次接触《读者》的时候,是在初三的下学期。那时侯,由于家境贫困,行走于农村与城镇之间的我,拥有一期《读者》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我记不清自己多少次站在校门的书摊前,捧起,又放下;放下,又捧起。也记不清自己多少次迟疑在乡邮所的门前,进去,又出来;出来,又进去。拥有《读者》的迟疑就象徘徊于高中与中专之间,现实与幻想的奋斗,举棋不定。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纯纯粹粹”的农民家庭来说,提早就业对于父母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一来可认为家里减轻累赘,二来可以让父母早日无忧,但是我心坎深处的那个愿望却始终在呐喊:我不甘心。
  幻想把自己推向了高中的门槛,但同时又带来了诸多的困惑。每次回家,看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心中不禁潸然泪下,因为“我的回报”对于他们的付出来说,太微不足道了,也太渺茫了。高一的下半学期,我不顾老师的坚决反对,毅然决然地回家帮父母收割小麦,但令我惊讶的是:地里的小麦已经所剩无几了,我很纳闷,跑去邻居家问个毕竟,后来才明白:是他们怕气象突变把一年的收成全砸了,凌晨两点还在地里抢收庄稼,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身材,更何况,回我们家的路还要经过一条小河,漆黑的夜里,两个佝偻着身材的老人怎样艰巨的挪动着他们的脚步,我真的不敢去想象!日积月累的负重让我越来越负载不起,我不知道该怎样,又该如何去报答那份沉甸甸的爱。在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读者》又蓦地闯入了我的视野,就象久旱逢甘露的土地,我如饥似渴,因为我又一次想起了初中毕业时的那份迷茫,是它给我指引了方向,让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此时的我,终于为自己找到了支柱和方向。其中的一篇文章《母亲》让我深入领会到他们的良苦居心和磨难,只是不盼望他们的孩子再象他们一样终日劳苦!
  转眼间,高中毕业,我没能如愿以偿地进入我所幻想的大学,但是我懂得:事在人为!然而,面对现实我又一次被“摧残”了:六千多元的学杂费,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家庭来说,实在是一笔天文数字!那时的我只有一个信心要放弃,我不想因为我而让全家负债累累。但是父母保持让我上学的愿望给了我莫大的力量,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心坎的盼望。父母放下五六十年的“面子”,东奔西跑,终于才凑齐了那些学费。在临出发的那一天,我哭了,泪如决堤,那一刻,所有的心痛和言语都包涵在那无声无息的眼泪中了!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那个所谓自由的国家,我没有放任自流,因为我深知我心坎深处有两个夙愿没有完成:一个是父母的,另一个是我的。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了艰苦,要打退堂鼓时,是《读者》在一旁鼓励我要保持,不要气馁;当我获得成功沾沾自喜时,又是《读者》劝告我不要骄傲,不要得意忘形;当我迷茫时,又是《读者》启发我的心灵,给我信心!
  毕业分配的那段时间,一个宿舍的舍友十有八九都找到了工作,只有我还在“沉默”着。一位密切的舍友说:你怎么不跟父母说一下,让他们跑一跑,花点钱什么的。我没有吱声,因为这些我的父母他们都做不到,更何况,他们为我上学已经操劳了大半生,我又怎么忍心看着他们躬着腰再求别人,我做不到!这时的我,已经从《读者》中体味到该如何自食其力,如何寻找人生的坐标!
  荣幸的是,三年前,我来到了省医这个大家庭里。虽然在这里我远离故乡父母和亲人,是个城市的边沿人,但是我从来不懊悔。《读者》中有这样一句话:选择就意味着承担和付出,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当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在这里,当我遇到艰苦时,有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帮助;当我孤单无助想家时,又是他们给了我家一样的温暖。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那么我又拿什么来奉献给我的父母呢?曾经的我幼稚地认为:自己独立了,能够挣钱了就可以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其实事实远非如此。父母的那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是我永远都无法报答的,那种深度也只有作儿女的才干够读懂。
伴随着一期又一期的《读者》,我越来越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涵义,其中有这样一篇散文,撷出与大家共享: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博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应当英勇地流露真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