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辞典》选收西汉至清代志怪小说530余篇,涉及大量古代杂类笔记、杂著、小说。
尽管西方文学史论上没有志怪小说的提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则是约定俗成了,要下确切的定义,自然会有些困难,但是对志怪小说(简称“志怪”)的内涵,我们都有着基本近似的理解和认识,暂时还没有更适当的名词可以取代。
即使将来有更适当的名词可以取代,“志怪”作为文学史上的名词,仍将继续存在。这一份文学遗产仍是我国优秀而丰厚的文学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认真研究,使人民群众得以有选择有批判地学习和欣赏。
志怪小说和神话、传奇、寓言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缠不清的密切关系,有时候一个作品往往同时可以归属于志怪小说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体裁,应该说,这也是很正常的。司马迁的《史记》毫无疑问是一部历史学巨著,但其中许多篇章,如《孟尝君列传》等,两千年来人们也一直把它们作为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因此,某些志怪小说被作为传奇或寓言研究也未始不可。作为素材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也会有一定的意义,我们不必反对,也无从反对。
的确,某些优秀的志怪小说,在艺术性上绝不亚于最优秀的传奇,在思想上绝不亚于最优秀的寓言,气魄恢宏、场面伟大,也无愧于优秀的神话。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一种“大志怪”的观点,在思路上更开放一点,只要是志怪小说,不必追究其是否还可以别有归属,就应该列入志怪小说的范畴,作宏观的、微观的、各方面的探索都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那些作品尽管产生在数千年、数百年之前,尽管作者自有其动机和意图,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已经有了多次飞跃,理解的水平自然达到前人未有的高度。对原作者的动机和意图的探索当然仍然是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更主要的是今天确信鬼神皆不存在的读者从中悟出来许多道理,而这些道理恐怕不是原作者所设想到的。我认为这并不是对原作者或原作的曲解,而是时代精神在起着作用。或者说,这是接受美学的法则使然,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不是也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么?
这些志异书籍为中国神话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为我们的中国神话提供了宝贵的题材信息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辞典》选收西汉至清代志怪小说530余篇,涉及大量古代杂类笔记、杂著、小说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