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是外交学院法律援助中心。合同不一定需要公证才产生法律效力。
公证并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在我国,只要合同是在双方达成合意下签署,且不违反法律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就是有效的合同。
公证是加强合同效力的一种选择。在公证程序中,公证员会严格审核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在审查确认无误后,会在合同上加盖公证印鉴。在诉讼程序中,经过公证的文件是具有较强证明力的。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如果需要进一步法律咨询,欢迎追问或者留言。
只要双方协商一致,不违反法律规定,签字盖章就具有法律效力,公证不是必须的。
一、法律没有规定合同必须进行公证才具有法律的效力,依法签订的合同均具有法律效力,只要不是合同法规定的无效情形,合同都有效力。
二、公证只是对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证明,有没有这样的证明与合同本身的有效性无因果关系,就是说没有公证的合同也可能是有效的。
公证具有三种法律效力
证据效力。公证的证据效力,是指公证证明的内容具有特殊的证明力,可直接作为认定事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明确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公证证明在民事诉讼中原则上无须审查则应被采证。
使法律行为生效的效力。具体说,即依照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某项法律行为必须进行公证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不履行公证程序,则该项法律行为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大体包括以下三种情况:根据法律、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某些法律行为非经公证不能产生法律效力;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某些法律行为必须办理公证;按照国际惯例、国际条约和双边协定,法律行为非经公证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强制执行效力。公证的强制执行效力,是指公证处可依法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债务人到期不履行时,债权人可以持该债权文书公证书为执行依据,不经过审判程序而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同时也可大大减轻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的工作负担,并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不一定需要公证。签订协议书的主体要合法,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内容要符合法律规定,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这样的协议书就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根据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有些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只有经过公证,才发生法律上的效力,公证处办理的这一类公证就是法定公证。
扩展资料
必须要公证的情况:因房地产赠与、继承、遗赠申请房地产登记的,有关当事人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有关事实或者合同的公证文书。 房地产权利人是自然人且委托他人申请转让、抵押登记的,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有关的公证文书。当事人约定合同经公证生效的,应当向登记机构提交有关合同的公证文书。
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并非以公证为前提。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看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合同双方当事人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第二,合同系合同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趁人之危等情形;
第三,合同内容不能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第四,合同内容不能侵害第三人合法权益。
合同不一定要公证才具有法律效应的。只要是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就是有效的。
合同生效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这是合同生效时间的一般规定,即如果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的特别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合同成立的时间就是合同生效的时间。二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三是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合同生效时间的,以约定为准。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合同并不是一定要公证才具有法律效应的。签订的合同,只要是在双方意见达成一致,且不违反法律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下签订的,经由双方签字或盖章确认的,那么就是有效的合同,就有法律效应。而公证的话,只是为了加强合同效力的一种选择,并不是合同生效的必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