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清朝的正式灭亡的时间应该在1945年8月17日。1911年的辛亥革命只能说明它的统治瓦解,但不能表明这支政权正式灭亡。清朝的这支政权时间 应该是1616年--1945年,这才是它的存在和灭亡的时间,1840--1945年是他统治疆域逐渐缩小的时间而已。
资料: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入关,逐步统一全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统治疆域缩小。香港、台湾等被割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皇帝仍居住在宫里,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
1917年6月,张勋带领辫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12日,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再次宣告退位。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溥仪出宫搬进北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扶持前清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为元首,初期称号为“执政”,年号“大同”,后称皇帝,年号“康德”。领土范围包括东北全境(除伪关东州,即大连)、以及内蒙古东部与河北省承德市(原热河省)。伪都“新京”(即长春)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战败;同年8月17日,溥仪在通化宣读《退位诏书》,伪满洲国灭亡。
附:爱新觉罗·溥仪(宣统帝,伪康德帝)
1924年--1932年 被逼出宫后,搬到天津居住。
1932年3月1日—1934年2月28日任满洲国执政(2年)
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5日为大满洲帝国皇帝(11年)
东北解放后被抓,得到毛泽东特赦。1967年病逝
1912年的焦点人物
1912年,是中国改朝换代,实行总统制的新纪年。
这一年年初,是历史上处于最为尴尬的年月:既是民国(元年),又是清朝(宣统三年)。
谁来打破这“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尴尬年月?
隆裕。
隆裕是当时的焦点人物。一个举国瞩望的人物。
隆裕太后(1868-1914),清末民初,光绪帝后。满洲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清芬,小名喜子、喜哥,桂祥的长女,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德宗光绪十五年)慈禧强制立为光绪帝皇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随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一同逃往西安。1902年初回北京。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去。立醇亲王载沣的3岁幼儿溥仪为皇帝,改年号为“宣统”,尊隆裕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并以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与此同时期的焦点人物是孙中山和袁世凯。
孙中山已于1912年1月1日(实际是阴历年十一月十三日。当日中华民国通电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宣布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中华报》、广州《广州共和报》、《大公报》、武汉《共和报》、北京皇族内阁办的《内阁官报》,均刊载了孙中山就职宣言:
中华缔造之始,而以不才担任临时大总统,夙夜戒惧,深恐有负国民之望。中国专制政治之毒,特别是二百余年来更加厉害,一旦国民全力以赴起来推翻,不过数旬,就光复了十余行省,这是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此快速的事。国民以为于内无统一之机关,于外无对待之主体,建设之事,刻不容缓,于是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托付给我。以推功让能的观念来说,我实在不敢担任;但如果以服务尽职的观念来看,则是我不敢推辞的。
我的看法是,彻底扫除专制的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就在今日……
然而清廷军队在袁世凯的统辖下,正纷纷开赴前线。
在强大的清军面前,南方各省军队委实难支。
于是,形成南北对峙之局。
对此,南京临时政府大多数国会临时议员要求与清帝议和。孙中山不同意议和。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一书写道:汪精卫甚至对孙中山先生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在各方面的包围下,孙中山先生也就不再坚持己见了。于是,和议继续进行。南京方面向袁世凯提出:和议成功后,保证推举他为大总统。
时任内阁总理的袁世凯,在取得南方革命政府许诺他就任大总统的保证之后,便逼迫清帝退位,在列强使节的支持下正式逼宫。外国商会也纷纷致电摄政王载沣、总理大臣奕-和袁世凯,要求清廷立即接受共和政体。所有的外国舆论机构都被调动起来,用来为促进清帝退位而服务。英国公使朱尔典认为,这样做,使清帝退位一事变得轻而易举。
京师的衙门和街巷,黎民百姓也都在谈论清帝退位。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张謇献策袁世凯,请袁世凯指示段祺瑞、黎元洪出面,以南、北方军人的公意,即武力相威胁,逼迫清帝退位。
清朝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灭亡的,以清朝皇帝溥仪退位为标志
清朝正式灭亡于【1912年2月12日】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文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