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2日下午,加拿大温哥华市市议会在位于唐人街的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举行特别会议,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代表市府就该市歧视华人的历史向华人社区正式道歉。
这句迟到了逾百年的道歉,让温哥华华人湿了眼眶。
△图为罗品信(中)与温哥华原华裔市议员叶吴美琪(右)、余宏荣分别用英语和中文广府方言、四邑方言宣读道歉内容。(图自视觉中国)
用中国方言道歉
考虑到作为道歉对象的早期在温哥华谋生却受到不公待遇的华人先侨多来自广东台山一带,在罗品信用英语宣读道歉内容的同时,原华裔市议员叶吴美琪、余宏荣分别用广府方言和四邑方言宣读道歉内容的中文版本。
温哥华市长罗品信说:“我非常支持市议会这一系列行动,并对曾经在温哥华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对华人的歧视行为表示歉意,这些歧视行为对许多人产生了悲剧性影响,且某些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除,(歧视行为)应当受到谴责。”
海内外广大华人华侨,共同见证这足以载入史册的一刻。温哥华华社的老中青三代代表人士在仪式中发言,对当局的道歉作出回应。多位市议员发言,赞扬华人的贡献,感怀华人先侨遭遇的艰辛磨难。有华人与会者和市议员感慨落泪。
△图为现场屏幕显示道歉内容的英文文本。
△图为温哥华市议员雷健华(右一)发言时一度哽咽,同场市议员亦有人感慨落泪。
清末大量华工远赴加拿大修铁路
近年来,多国纷纷对曾经的排华行为道歉,人们在探究其背后原因的同时,也揭开了一部长达百年的华工辛酸血泪史。
加拿大华工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末年间。
19世纪后期,当时的中国战争不断,国力衰微。偶然间,一则“加拿大招募工人修建铁路”的消息,传遍了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大街小巷。由于收入高于国内,大量平民变卖土地,筹措赴加拿大的路费。
为了抵达加拿大,这些华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据《不列颠殖民者》记载,1860年,有一艘从香港出发赴该地运送华工的船只,离岸时船上搭载的人数为280人,经过两个多月的航程后,仅68人抵达加拿大卑诗省(又译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尽管航程如此艰难,依然有大量华工前仆后继,他们的努力成就了加拿大版图的完整。
△参与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1909年),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图自视觉中国)
19世纪后期,大量华工参与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这条贯穿加拿大东西部的铁路被认为是该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大约1.5万华人参与了工程建设,因为工作条件艰险,大约有4000多华工在施工中丧生。有人说,太平洋铁路每一公里的枕木下,都有一个中国劳工的亡魂。
但是,1885年铁路竣工后,加政府非但没有让任何华工参加敲入“最后一颗道钉”的庆祝仪式,反而揭开了排挤华人的序幕。
△著名的图片“最后一颗道钉”,现场不允许华工参加。
加拿大排华史:不受欢迎的“勤劳者”
1885年,针对华人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法律《华人入境条例》出台,该法案要求华人入境时额外缴纳“人头税”。此后,随着法案的不断修订,“人头税”的数额成倍上涨,最高峰为1903年的500加元,相当于一名华工在加拿大工作2年的薪水。在“人头税”法实行期间,加拿大共向8万多名华人征得约2300万加元的“人头税”,数额堪比兴建整座太平洋铁路的费用。
△华人缴纳完“人头税”后获得的移民证。(图自中新社)
1923年,加拿大变本加厉,以排华法取代了“人头税”,自此华工和他们的家属被隔绝在加拿大版图之外,即使拥有英国国籍的华人,也不例外。那些曾经参与筑路的华工,彻底沦为不受欢迎的“勤劳者”。
而温哥华在1886年4月6日正式立市开始,便出现了反华排华活动。
1886年至1947年间,温哥华实施多项涉嫌歧视华人的政策,例如:剥夺华人的投票权及公民权利、限制华人移民、限制华人在若干领域的谋生机会,在房屋及公共场所实施针对华人的隔离政策等。
在近代史上,加拿大一向以温和的态度示人,为何会出现如此规模的排华浪潮?分析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主流社会对华人的种族歧视,他们认为华人一心挣钱,是“没有开化”的民族;二是华人劳工的到来,削减了白人工作机会,影响了他们的收入。两个要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促成了多项排华法案的通过。
清廷官员交涉可叹弱国无外交
自古以来,国与国的较量遵从“丛林法则”,国家实力才是撑起一个民族尊严的底气。清朝末年,国家积贫积弱,华人在海外的境遇充满了辛酸。
面对加拿大的排华浪潮,清朝官员也曾奔走交涉,加拿大当地也成立了应对反华活动的民间组织。华人群体大声疾呼,尽管声音很微弱。
1876年,清朝官员郭嵩焘出使英国,希望英国政府出面改善华侨在加拿大的境遇,彼时加拿大仍为英属殖民地。随后,不少清朝外交官纷纷提出交涉,但在加拿大排华情绪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交涉并没有取得成效。
1896年,清廷要员李鸿章访问北美,此行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侨民与所在国政府协商,改善华侨待遇”。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李鸿章道,“加拿大拟增加华人入境税,此举并不合理。中国人应在中英条约下同享平等地位。”
△李鸿章访问美国(《哈珀斯周刊》插画/视觉中国)
然而“弱国无外交,国弱则民贱”,清廷要员李鸿章的这次出访,虽然得到了加国官方的接待,却丝毫未妨碍加国政府进一步推行限制中国移民的措施。
此时,放眼世界各国,“排华”情绪愈演愈烈。与加拿大联系密切的美国,不仅出台了《排华法案》,还向华工征收高额“执照税”,并对华工被杀害事件置之不理。面对悬殊的国力差距,外交官的奔劳、华人社团的求助,均湮没在排华浪潮中。
△加拿大华人手持其父1918年缴纳完“人头税”后获得的移民书证。
华侨华人用艰辛打拼洗刷屈辱
从19世纪到21世纪,中国人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洗刷过去的屈辱。一代代华人在异国他乡勤劳致富、积极融入,逐渐赢得了主流社会的尊重。
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国力日渐强大,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转变——在很多领域,由原来的“追随者”逐渐转换为“引领者”。正是这种客观角色的变化,国际社会才从排华走向反思。
△2006年,加拿大总理哈珀就“人头税”政策向华人道歉。
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联邦总理哈珀曾代表加拿大联邦政府,就“人头税”政策向华人道歉,并承诺向受害者支付每人2万加元的赔偿金,由此拉开了加拿大三级政府“反思排华政策”的帷幕。
在温哥华之前,加拿大联邦、卑诗省(又译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新西敏市都曾为不光荣的排华历史向华人道歉。此次温哥华的“道歉之路”从提议到落实,走了近4年之久。
2014年5月,温哥华市议员雷健华提出研究温市过往歧视华人政策的动议,在市议会上得到一致通过。2016和2017年,温哥华市府、市议会和本埠华裔、非华裔社区领袖咨询小组进行了多次磋商,以讨论如何就历史上排华政策道歉。
直到2017年11月,温哥华市议会才通过了关于歧视华人历史的道歉报告。报告提出,温哥华市政府应就过往歧视史向华裔社区作出正式道歉,支持温哥华唐人街申请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等12项建议。
世界各国以道歉的形式反思昔日“排华史”,而华人则用铭记的方式正视早期移民“屈辱史”。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各地,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美国华人博物馆等华侨华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已有近50家。
旧时代屈辱的历史褪色淡去,被抬头挺胸、昂首阔步的新大国形象代替;但历史的回音,仍在以另一种方式叩响当今华人的心门:无论何时何地,努力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话语权,依然是全体华人奋斗的目标。
内容来自网易新闻
加拿大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歧视华人的。准确地来说是各个种族之间互相歧视。现在加拿大华人的状态还是不如白人的,就拿公司举例,华人大多还是做技术工作的,管理人员或者领导阶层就不可能出现亚洲人的面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