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理论最初是谁提出的

2024-12-29 14:54:5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黑洞理论最早是史蒂芬·霍金提出的。

黑洞是宇宙中最奇特和神秘的天体,它是超强引力源,时空的扭曲者,其超强引力使得连宇宙中跑的最快的光都会被它拉住,而逃不出它的“魔掌”。它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的“洞”,在不断地吸积着周围的物质,质量增加,还是空中的“强盗”,光子的“牢笼”。它贪得无厌,永不停息地吞噬着周围的一切,这就是黑洞的经典图像。

霍金的计算表明,黑洞的蒸发辐射具有黑体的所有特征。它赋予了黑洞一个真实的,在整个视界上同一的,直接由视界处的引力场强度来决定的温度。

霍金的计算还有一个重要发现:黑洞的质量越小,温度越高,辐射也越强。显然,蒸发只有对微型黑洞来说才有特别的影响,而微型黑洞的温度是很高的。在黑洞中,质量越大的黑洞,温度越低,蒸发的越慢;质量越小的黑洞,温度越高,蒸发的也越快。

知识拓展

1973年,霍金称自己通过计算得出结论,黑洞在形成过程中其质量减少的同时,还不断在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发出辐射。这就是著名的霍金辐射理论,该理论提到的黑洞辐射中并不包括黑洞内部物质的任何信息,一旦这个黑洞浓缩并蒸发消失后,其中的所有信息就都随之消失了,这便是所谓的“黑洞悖论”。这种说法与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出现相互矛盾之处。因为现代量子物理学认定这种物质信息是永远不会完全消失的。

30多年来,霍金试图以各种推测来解释这一自相矛盾的观点。霍金曾表示,黑洞中量子运动是一种特殊情况,由于黑洞中的引力非常强烈,量子力学在此时已经不再适用了。霍金的这种说法并没有让科学界众多持怀疑态度学者信服。现在看来,霍金终于给了这个当年自相矛盾的观点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答案。霍金称,黑洞从来都不会完全关闭自身——霍金辐射,它们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逐步向外界辐射出越来越多的热量,随后黑洞将最终开放自己并释放出其中包含的物质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洞理论

回答2:

黑洞最初理论出现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但爱因斯坦并没有给这种天体命名,他在《广义相对论》说:如果一个天体的质量非常大,引力非常强,甚至可以强到连光都无法逃脱它的引力,但是这种天体绝对不会出现在自然界中。

后来的观测发现爱因斯坦回避的问题,被证实真实存在,它就是黑洞。

拓展资料

黑洞(Black hole)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超高密度天体,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为黑洞。

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视界逃脱的天体。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

回答3:

黑洞理论最初是约翰·米歇尔(John Michell)提出的。他在1783年写给亨利·卡文迪什一封信中提出这个想法的,他认为一个和太阳同等质量的天体,如果半径只有3公里,那么这个天体是不可见的,因为光无法逃离天体表面。

拓展资料:

恒星有生命周期,并通过不断的核聚变维持其能量以抵抗自身造成的引力,一颗恒星从氢元素开始其聚变历程,逐步产生其他重元素并且恒星也会逐步膨胀,至于具体聚变到哪一种元素则取决于每个恒星本身,如太阳拥有90亿年的氢聚变和10亿年的氦聚变,质量更大的恒星因具有足够能量则可以向更高级的核聚变发展产生更重的元素,但是即使大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8倍以上)的恒星,其极限聚变的终点也只能到达铁元素(质子数26),因铁并非核聚变材料。恒星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若一颗恒星较另一颗恒星质量大三倍,则寿命只有前者的约1/750。恒星演化到末期,由于无法进行更高级的核聚变以抵抗引力便会发生严重的“塌缩”,塌缩的结果因其质量大小所造成的引力差距而有巨大差异,如太阳最终将成为白矮星,质量较太阳大3倍以上的恒星最终将成为“黑洞”。此极限称为奥本海默极限。

回答4:

史蒂芬·霍金
黑洞概念早在18世纪就已经有人提出了
你说的黑洞理论是霍金提出的,他认为黑洞在形成过程中,其质量减少的同时还不断在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发出辐射.这就是著名的“霍金辐射”理论。

回答5:

科普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