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的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认识一位姓余的茶场经理,他们的茶场以出产优质绿茶而出名。
春天的时候,他们的茶场从南方聘请了一位姓卢的炒茶老师傅——卢师傅,他年逾六旬,出生于一个茶艺世家,从事炒茶这门手艺已经40多年了。
有一次,老余约我,与其他几位朋友一起到他们茶场新开的茶楼品茗。我们坐在3楼一个面山朝水的房间里,卢师傅也在座。
老余亲自沏上一壶由卢师傅炒制的极品绿茶,待茶泡好之后,他给我们每人添上一杯,扑鼻的清香徐徐袭来。
我们几个啧叹不已,并向身旁的卢师傅请教一些炒茶的技艺。卢师傅便微笑着讲解起来:崂山绿茶一年可分四季,其中春茶品味最佳,每年的3月至5月是采春茶的最佳时机。
而且茶叶,根据芽、叶的多少和施肥成分等分为不同质量级别。一般来说,同种茶叶中最珍贵的部分是小嫩芽,主要以“锋”“针”等命名。他炒制的极品绿茶就是全部采用这种小嫩芽。
一天之中,最好的采茶时间是清晨4时到5时,那时茶叶上还带着一层细密的露珠最新鲜。然后,卢师傅又跟我们讲述起晾晒、杀青和炒制的方法。
一边品茶,一边听卢师傅讲述炒茶技艺,颇有一番情趣。当时,一位朋友开玩笑地问:“卢师傅,你把这些秘诀都传授给我们,不怕泄露自己的‘秘密’吗?”卢师傅听了之后,爽朗地笑了起来,说:“炒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定论,需要你凭心和感觉去炒制。每一位茶艺师炒出茶的香味,都不会与第二人相同,各有自己特色,这就像人的品行一样……”
听了卢师傅这一番话,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欲炒制出最美妙的香茗,那么对于生活,我们就必须付出最纯真的热情和感觉。
欢迎到一道茶网查询茶类知识:www.edaocha.com
关于茶道,当今应有当今的茶道,不能一味地拿古人来说话或摘抄,甚至照搬。新时代给予新的思想,拿唐、宋来说事,以免有些张冠李戴了。
当前茶道,我想应该是从茶的起源、种植、加工、审评、冲泡、茶与药的保健、茶与静的结合,达到身体健康、工作向前、生活有节的人生态度,我想不应该是什么精行俭德了。
伴随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茶道也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唐、宋年代已经走远。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拿古人对茶的理解
放在当下
是不适合宜的
其实
应该更名一下
是中国茶道的精神
中国自古没有茶艺
是茶道
写着茶艺的考古文字
是那么的牵强
当下
问的应该是当下
许多人并不思考当下
而总是把唐、宋的茶道精神搬出来
那是愚蠢的行为
当下大家相对于唐、宋的顶盛时期
是有别的
我们相对浮躁多了
不管是物质上或精神上都是比较虚空的,躁动的
更需要的是静
静则思、思则悟、悟则省
省则不断修正自我
达到接近完美或超脱的境界
关于什么唐、宋一切都是过去时了
有人还把这搬到这个时代
那是张冠李戴
饮茶方式
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不能在有汽车的年代
再用马车上路了
那是一种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