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

2024-12-27 03:07:2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先说为什么要独尊儒术?
1.儒家的礼乐制度,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是阶级统治的理论依据,为统治阶级的特权找到了根据。
2.儒家思想的仁爱思想(仁政),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而后世的统治思想大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幌子,实际实行的是法家的手段。但儒家思想作为口号,对被统治者有很好的麻痹作用,所谓的“愚-民-政-策”。
3.儒家的中庸思想,很好地将被统治阶级都改造成了“顺-民”。
4.儒家思想在修身养性、治学等方面确实有很多优点。

再说怎么加强中央集权?
刘邦留下的制度类似于周朝的分封制的,各地都有诸侯王,诸侯就是个小朝廷,这对中央集权制是很不利的,其中最有名当属淮南王--刘安,最后甚至要造反!

似乎有个“雨露均沾”的说法,就是逐代削减封王的封地。楼主有兴趣可以百度,狗狗一下...就不累述了。

回答2:

原因:文化:西汉初年实行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经济:经济恢复
政治:汉武帝不甘无为
客观: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主观:董仲舒的新儒学(天人感应)

措施:推恩令,刺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选官用人制定:察举制和征辟制

回答3:

当时统治的需要,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稳固江山,控制人们思想,为大一统打下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打败匈奴,加强军事防御

回答4:

一个统一的国家必须有统一的思想,就像你想再不是想看什么,想知道什么都可以的。任何时候统治者都会对思想进行严格的控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封建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有好多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有盐铁官营、政治的雨废封分、行郡县。思想上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回答5:

在汉武帝之前的汉朝,主要尊崇老子和庄子的黄老学说,而到汉武帝时,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国力渐趋强盛,但中央集权又受各分封诸侯国所威胁。这时就需要一整套的上层建筑,和一套广泛的哲学体系来统一思想。于是汉武帝便招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东西。
  在第一次命令举“贤良”的时候,丞相卫绾奏:“所推选的贤良,其中有以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为业的,他们只能扰乱国政,请将这些人罢免。”汉武帝表示同意。
  而在董仲舒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说:“《春秋》讲大一统,这是千古以来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做老师的各执不同的学说,普通人各有各自的见解和言论。百家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参差抵牾。因此使统治者无法完整地统一起来。而且如果老是变更法令制度,臣下、人民将不知所守。因此,我认为,凡是不在礼乐射御书数之内,不属于孔子的学说的言论,都杜绝其兴起的根源,不要让他们与儒家争道。这样,邪谈怪论便会灭息,然后天下便有一致的条例准则和明晰的法令,人们便知所从了。”
  董仲舒明确地主张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所谓一统,就是一切统一于天子朝廷的专制统治。要达此目的,首先必须统一人们的思想,而统一思想的具体办法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武帝所受到的困境提供了理论支持的,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其实董仲舒的儒家含有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也就有“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说法。

在汉之前,用思想统治国家,最早应该是春秋时代,那时更多的是周朝的礼节,其实也就是用道德来约束人。而在春秋末——战国初,天下战争频繁,思想也复杂,有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有老子、庄子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等等,也就有了“百家争鸣”之说。
而之后的秦朝,主要是借重“法家”思想,它为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成为统治思想。但它给天下初定的秦朝也带来很大副作用。

至于什么样的国家环境要采用什么家,也没有一定。一般来说,天下初定,人民需要休养生息,这时大多是采用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也就是道家,就像汉初那样。而国家如果权力不够集中,中央集权分散,就用儒家来统一思想,使各个小政权臣服于中央。而法家一般都贯穿所有王朝,只是刑法的轻重有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