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行政学的
2025-01-01 22:50: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我国当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传统计划集权体制下,我国占主流的行政总体价值观是管制型行政价值观,即认为政府的基本价值就在于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管制。相应地,行政系统的存在价值主要在于按少数精英领导的个人理想及经验思维所构建起来的蓝图去改造社会、自然和人本身。这种类型的行政体系往往需要靠行政强制与命令来加以维持;行政管制成为系统的核心功能与主要特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的逐渐确立,服务导向型行政文化已经开始萌芽、成长。这种价值观要求行政组织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改善人民经济文化生活为基本功能与价值取向。它的兴起,将对在管制型行政文化观念下建立起来的现行行政体制产生巨大冲击,要求行政系统在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各个方面做出相适应的变革。

(二)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我国在传统计划集权体制下所盛行的行政文化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不仅政府是万能的,而且行政机关也是全能机构,同时集决策、执行、评估与控制等诸项功能于一身,没有必要进行分工;公共行政政策的具体制定者与实施者也被认为是全能的,官僚是“通才”。在传统农业经济时期,政府面临的社会事务比较简单,这种功能普化型行政系统尚可应付。但在当今时代,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我国行政组织已不可能成为通才与全能型组织,相应地,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即有限政府观与专业化倾向日益在现行行政文化体系中越来越占着主导地位。这必定要求我国行政系统的功能与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朝着日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占主流的行政运行文化模式基本上是自律本位模式。它既是我国几千年封建伦理政治传统的自然遗留,也是从苏联抄袭过来的全能集权型政治体制的必然结果。其基本特征是把行政效果寄托在行政主体的个人品质上,并以纯洁思想或道德教化作为保证行政质量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本位型行政文化正在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宏伟蓝图,便是法律本位观逐渐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主导地位的有力明证。这种新型行政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的产生与形成,既是我国现行行政组织实现法制化的理念前提,也是我国行政系统得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四)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依附服从型行政观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官僚专制体制下的行政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集权体制中,这一封建余孽仍然长期残存。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民众的人格特征是崇拜权威以及对权威的依附,是一种非独立的人格,行政体制内部一般会出现权力过度集,个人专断,及至个人崇拜;对外则呈现出单向性、封闭性。社会民众消极地接受来自行政组织的各种政策及其后果,不能也无意识去主动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与监控过程。但是,随着社会的逐渐开放与发展,人们的自主观念、权利意识、责任感与参与精神也日益增强,“神圣权威”与“万能政府”逐渐失去神秘面纱,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将越来越在我国行政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为了维护与改善自身利益,也将越来越频繁地试图去影响政府过程,并促使行政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各层各级行政主体也将日益强烈地要求能自主地处理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并要求拥有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权。所有这些,都要求对现行行政系统做出相应的变革,以建立与新型行政文化观念相一致的行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