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请“中秋节”为中国的文化遗产 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封信

2024-11-30 17:44: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由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网络投票支持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自8月20日拉开序幕以来,目前签名赞成中秋申遗的网民人数已达70万人左右。随着搜狐、新浪等网站相继加盟,一场全球华人共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掀起高潮,并将于今年中秋节前正式启动申遗程序。

  传承民族文化记忆

  在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可能是最有诗意的一个。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的月亮总是让人想起这些优美的诗句。小小的月饼成了中秋节的主角,千百年来它沐浴着月光,表达着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的渴望。

  国学研究专家、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认为,中秋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每逢佳节倍思亲”,写照了中秋节自古以来具有的“爱国爱家”的文化情结。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既能唤起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更寄寓着家和万事兴、祖国强盛、世界和平的深刻意义,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

  网友“柯文沣”说,中秋是个让全世界华人都不约而同地思亲思乡的日子,凝结了数千年来炎黄子孙恋故乡恋家园的情愫。“月是故乡明”千百年来让中华儿女即便远隔千山万水,身在异乡,也忘不了自己的父老乡亲。

  一位网友说,中秋除了代表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外,还承载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成就———我们的祖先经过长久的经验累积才计算出了这一历法,为我们的生活有节奏、有规律地进行提供了“时间观念”。

  呵护历史文化遗存

  民俗专家林河表示,不能单纯地认为此前发生的端午抢注事件是抢夺中国的文化遗产,关键是国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林河认为,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一些人说到这件事就认为是别人在抢夺我们的文化遗产,其实不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高丙中认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他指出,我们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机制来保护自己的文化,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国人应该可以从中建立一种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其他国家得到了高度的认知。

  “为什么外国会对我们的民俗节日感兴趣?而我们又为什么只有在这时才意识到珍贵呢?”署名“流沙”的网友提问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朝戈金不无感叹:经过五千年文化积淀,中国形成了丰富的传统节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更充分地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

  曾14次赴黄河流域考察民间美术的著名美术教育家杨先让说:“我们祖先世世代代传播下来的精神财富,现在到了应认真正视、研究她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