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爱情观上的差异:
琼瑶的爱情是唯美的。在爱情中的爱、恋、痴、迷、妒、恨都不掺杂其它社会杂质,即使阻力来自外界,也不能左右主人公的内心选择“爱”是既定便无可更改的,即使这段“爱”最终没有得到幸福完满的结局,也是外界客观强力的压制而绝非是在这客观面前主观情感有了任何变化。在琼瑶的作品中,爱情是生活不可或缺而且也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一个成分,甚至“生”与“死”这样的人生至要在“爱情”面前也退居其后。琼瑶对“爱情”的讴歌态度是
不言而喻的。
而亦舒对“爱情”的态度则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确认世界上有“爱情”的存在,而且它是不拘背景、身份,发诸内心无法设计的一种至纯至美的感情。她曾指出说:“中国人讲究‘恩爱情义’。爱情涉及恩与义,其中责任大于一切。中国人不懂得爱情最美丽之处,是在乎任性,来去自若,不受礼俗常规所拘,拒绝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亦舒心中也感到这种至纯至美的“爱情”很难在现实世界凡俗生活中存在,因而凡是表现这种超凡脱俗的情感的作品,大多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甚至干脆就采用科幻或神话的外壳。
(二)
对“城市”的表现不同:
虽然都是生活在现代都市,而且作品也大多是以现代都市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但“城市”在亦舒和琼瑶笔下的份量显然不同。
琼瑶的小说往往淡化社会、时代背景,她的主人公很少真正融入现代都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而作者也很少将描写的笔触伸向这个角度。这些人物在思想中较少受商业化社会金钱、名利观的影响,在作品中他们主要的“事业”就是用寻觅爱情、享受爱情并且为爱情而烦恼。相比之下,都市生活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背景,因此,当琼瑶把小说的背景改放到古代社会的时候(如已经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梅花三弄》),读者并未觉得有何变异之处。
三
两者适应的时代背景与读者层次不同:
香港文学界认为大陆的流行节奏一般比港台要晚一二十年,当大陆处于“琼瑶热”之时,香港早已在提亦舒了。这种说法是客观的,这种现象,与这两位作家各自适应一定的时代背景有关。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接受倾向。就琼瑶和亦舒来说,传统文化环境中,一般人缺乏在现实生活中过多抉择的余地,日常经验平淡乏味,琼瑶的理想主义情爱模式在这时完成了普通人织梦的愿望,因而大受人们欢迎;而亦舒却只有在商业经济开始发达,普通人,尤其是女性,开始追求精神独立并充分接触纷繁的社会环境,开始产生种种困扰之感的时候,才会被人所理解。因而在八十年代初期、中期大陆流行琼瑶,而时至九十年代中期,可以预计,亦舒将会在大陆流行起来。
四
对婚变和离异的态度截然不同。
在琼瑶看来,情爱的理想归宿是家庭;男恩女爱,夫唱妇随是家庭的理想模式;后代和事业对家庭幸福起保证作用。而离异婚变在她看来是不道德不光彩的,所以往往当作偶然的现象来加以描述,当作极端的不幸加以渲染,并且不惜编织假离异和破镜重圆的节目,进行东方式婚姻道德说教。即使写了真的婚姻危机,也要从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找出足够的根据。可见她的情爱道德观是守旧性的,有较多的世袭成分。
如上一点分析的那样,亦舒根本不相信自由竞争的社会能培植公道纯真的情爱。故此她视婚姻危机为社会危机的必然并加以揭示。在她的笔下,大多是描写“平和的离婚”、“无怨的分手”。她认为,现代人面对婚姻的失败不必困扰于负疚的感情窠臼,而应以冷静及至庆幸的态度处之,因为物欲横流的社会,“不求永久,只求辉煌”已成为婚姻家庭的基本守则。但同时亦舒也揭示了破碎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老人和孩子的创痛,如《绑票》及《我的前半生》中对单亲家庭中儿童彷徨处境的描写。
五
艺术表现上的差别:
虽然同是言情小说的作家,但亦舒与琼瑶的作品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却有极大的差别。简单地说,是“一个传统一个现代,一中一西”。
琼瑶成长于注重国学的台湾,从小喜欢国文课,因此有较深厚的中国文学的底子,她的作品大多采用传统的循徐渐进的叙述线索,语言则典雅、婉约,崇尚诗情画意,甚至人物对白也经常采用书面语,显得不太自然。几乎每部琼瑶的小说都有一首象征主题的诗或词,并使之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就以之为作品的名字(如《碧云天》、《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等)。可以说,琼瑶的小说从语言到形式都是纯中国式的,因此,她可以在中国赢得大量的读者与观众。
亦舒的作品则是中西结合,自成一格。倪匡曾说“亦舒自小在香港长大,她的小说,和香港人的脉搏频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学。她的小说不矫揉造作,有着香港人的性格。”
总体看,亦舒的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与其它流行小说一样,以情节取胜,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结局受欧·亨利的影响,常常出乎意料,富有传奇色彩(如《开到荼糜》中人物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及凶杀案式的结局;《蔷薇泡沫》中主人公与王子之间的奇异爱情)。在语言形式上,亦舒小说都是以一、两句话为一个段落:跳跃性大,节奏感强,这各香港惜时如金的紧张生活很吻合。此外,亦舒小说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泼辣、尖刻、逼真,常以三言两语切中时弊,鞭辟入理。在她的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她所喜爱的鲁迅的尖锐犀利和张爱玲对待生活的冷静客观及敏捷的语言应对特点。
前面说过,亦舒小说的结局很少真正地花好月圆,主人公的精神生活中往往并不顺利。然而在亦舒的笔下,这些人物虽然在生活中并不得意,但她们却大多能够用一种苦中作乐的姿态对待生活,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乐观、幽默,并善于自嘲(如中年离异的子君、身患绝症的香雪海等),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并不觉得压抑而是感到到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愉悦。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亦舒的长篇比短篇故事性强得多,而且理想主义色彩相对较浓,较具传奇性。而许多短篇则显得色彩黯淡,主人公往往陷于失败、无奈、孤独、寂寞的情绪中,有些作品甚至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断的记述,但相对来说,这类作品更深刻地体现出作者对社会弊病的敏锐感觉和批判性的揭示
呵呵~可能会很罗嗦,但是这也是节选出来的经典,
希望你能满意!
不能说不喜欢那些很煽情的尤其是琼瑶式的那种似乎专门为了赚取眼泪的电视剧,但是却并不感冒,至少不会为了那些故意要让你流泪的情节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这种通过特意的艺术加工的艺术虽然有很多生活实在的成分,但是对于我而言毕竟有一点太假或者感觉太遥远……但并不是说我不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家伙,只是我对真实和虚假,对真情流露和特意煽情,对随意和刻意太过敏感……于是我有时候更加的喜欢看国外的电影,那些在我看来不是在故意装酷也不是在故意要赚取眼泪却确实很让人感动的更显真实的电影……曾经也会因为看一些电影而像某一个家伙说的那样偷偷的伤心一下……有时候很喜欢看体育节目看足球,尤其是那些特别剪辑的节目,因为当看到那些因为胜利而喜极而泣的场面,当看到那些因为失利而落寞甚至像个小孩一样在全世界的镜头下的哭泣的球星们,其实心中也会有很多感慨和感动……有时候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世界杯是那么多男人喜欢的,因为那么真实所以那么残酷于是也那么的自然,可以让我们感受一个男人应该如何努力的去奋斗却又失败的时候是如何的伤心,仿佛可以看到自己内心的那个自己。对于我而言,是因为它让我还可以感受到自己其实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家伙……但是我总是会极力的把自己的那些感动以及感慨控制在那种精神的层面,也就是说控制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
天才呀!!!……
你从哪里节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