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学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主张学术要有关当世之务,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提倡汉学。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六经》的主观主义的解释,主张从小学入手,以求训诂名物的真义。他们主张经世致用,是从抗清的立场出发的。但是,随着清政权的巩固,清政府一面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钳制,一面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以转移人们反清斗争的目标。在这背景下,顾炎武等人所提倡的研究现实社会问题已不可能,而他们重视考据的治学方法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快就成为一种风气。稍后于顾、黄的阎若璩、胡渭诸家的著作,树立了考据的范例。胡渭精于经义,尤精舆地之学,他所著的《禹贡锥指》和《易图明辨》,在辨别古书真伪和提倡疑古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阎若璩更是一位著名的考据学家,他深于经史,亦精于地理。他沉潜三十年,著《尚书古文疏证》一书,用比较严谨的考据方法,证明古文尚书是东晋人伪造的。从阎若璩、胡渭开始,逐渐形成一种脱离社会现实、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风。这种学风,到乾隆、嘉庆时期更加盛行起来,形成考据学派,称乾嘉学派。
学者尝以为清代考据学之兴盛缘於清初的文字狱政策。例如孟森说:「乾隆以来多朴学,知人论世之文,易触时忌,一概不敢从事,移其心力,毕注於经学,毕注於名物训诂之考订,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明清史讲义》)。萧一山说:「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在异族的钤制政策下,不甘心作无耻的应声虫,又不敢作激烈的革命党,自由研究学问,也怕横撄文网,那还有甚么办法?只好『明哲保身』,『尚友古人』,向故纸堆里去钻了。」(《清史》)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朴学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人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
考据学应该是对文字的出处来历(典故)以及含义特点进行研究考证的学问,在清朝又称为朴学.训诂学只是其中之一.
这门学问老早就有了,汉代时候就出现了(好象属于小学的范畴里面)
明末阳明后学空谈误国,清初三先生的顾炎武以及黄宗羲惩于明亡,提倡实学,顾炎武写了<日知录>等书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后来的戴震,王念孙,段玉裁,孙贻让,王先谦等等都是大家.
至于清代考据学的兴盛于文字狱有关,清朝从康熙一直到乾隆时期一直有大案兴起,每次都株连极广,读书人不敢讲真话,不敢写抨击时弊的文章,于是把精力都放到文字训诂以及考据当中,而且这个时候清朝修四库全书,需要对古籍进行整理,所以好多古书曾出不穷,永乐大典也在现于世,为这些人的工作提供了便利,于是乾嘉学派形成了,清代的考据学因为名家曾出以及研究成果的卓著得以闻名.(比如说前些日子看了日本汉学家仓田武四郎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访问学习的时候重点收购清人修订的古籍,尤其推崇高邮王氏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清代考据学的兴盛,影响了书法艺术,试写碑派伊秉绶隶书,请欣赏;学习清代碑派艺术家伊秉绶:临王朝云墓志铭,敬请书法界大佬指点
给一件事找依据,给一个结论找证据.
一是明清时总结回顾历史的学术气息.
二是大量的仆学之士投身于考据学研究,有这方面的智力支持.
所以,清代盛行.
考据学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不全是.
在汉代已很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