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与鹧鸪鸟的区别。

2025-03-26 20:21:2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主要区别有,科目分类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具体如下:

一、科目分类不同

1、布谷鸟

布谷鸟又称杜鹃,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普通杜鹃种。

2、鹧鸪鸟

鹧鸪鸟又名石鸡,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鸡形目、雉科、鹧鸪属、鹧鸪种。

    二、形态特征不同

    1、布谷鸟

    胸及两胁横斑较宽,向腹和尾下覆羽渐细而疏。额浅灰褐色,头顶、枕至后颈暗银灰色,背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蓝灰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轴纹褐色,沿羽轴两侧缀白色细斑点,且多成对分布,末端具白色先端,两侧尾羽浅黑褐色,羽干两侧也具白色斑点,且白斑较大,内侧边缘也具一系列白斑和白色端斑。两翅内侧覆羽暗灰色,外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飞羽羽干黑褐色,初级飞羽内侧近羽缘处具白色横斑,翅缘白色,具暗褐色细斑纹。

    下体颏、喉、前颈、上胸,以及头侧和颈侧淡灰色,其余下体白色。

    2、鹧鸪鸟

    中等体型(30厘米),不会误认的黑色鹑类。枕、上背、下体及两翼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具白色横斑。头黑带栗色眉纹,一宽阔的白色条带由眼下至耳羽,颏及喉白色。雌鸟似雄鸟,但下体皮黄色带黑斑,上体多棕褐色。虹膜红褐色,嘴近黑色,脚黄色。

    三、生活习性不同

    1、布谷鸟

    主要为夏候鸟,部分旅鸟。春季于4-5月份迁来,9-10月份迁走。性孤独,常单独活动。飞行快速而有力,常循直线前进。飞行时两翅震动幅度较大,但无声响。繁殖期间喜欢鸣叫,常站在乔木顶枝上鸣叫不息。有时晚上也鸣叫或边飞边鸣叫,叫声凄厉宏亮,很远便能听到它“布谷-布谷”的粗犷而单调的声音,每分钟可反复叫20次。

    主要以松毛虫、舞毒蛾 、松针枯叶蛾,以及其它鳞翅目幼虫为食。也吃蝗虫、步行甲、叩头虫、蜂等其它昆虫。

    2、鹧鸪鸟

    鹧鸪喜温暖,怕寒冷,怕炎热,喜光照,喜干燥,怕潮湿,厌阴暗。适宜气温在20~24℃,相对湿度60 %。喜欢群居,胆小,易受惊。遇到响声或异物的出现,立即出现不安,跳跃飞动,反应灵敏。有较强的飞翔能力,飞翔快,但持续时间短。

    杂食性鸟类。不论杂草、籽实、水果、树叶、昆虫或人工配合的混合饲料,均能采食,且觅食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杜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鹧鸪鸟

    回答2:

    1、形态不同:

    (1)布谷鸟(大杜鹃)体长约320毫米,翅长约210毫米。雄鸟上体纯暗灰色;两翅暗褐,翅缘白而杂以褐斑;尾黑,先端缀白;中央尾羽沿着羽干的两侧有白色细点;颏、喉、上胸及头和颈等的两侧均浅灰色,下体余部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鸟上体灰色沾褐,胸呈棕色。

    (2)鹧鸪鸟中等体型(30厘米),不会误认的黑色鹑类。枕、上背、下体及两翼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具白色横斑。头黑带栗色眉纹,一宽阔的白色条带由眼下至耳羽,颏及喉白色。雌鸟似雄鸟,但下体皮黄色带黑斑,上体多棕褐色。

    2、生活习性不同:

    (1)布谷鸟栖息于开阔林地,特别在近水的地方。常晨间鸣叫,每分钟24-26次,连续鸣叫半小时方稍停息。性懦怯,常隐伏在树叶间。平时仅听到鸣声,很少见到。飞行急速,循直线前进,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离。取食鳞翅目幼虫、甲虫、蜘蛛、螺类等。

    (2)鹧鸪鸟在野生状态下,栖息于灌木丛和疏树的山地。鸣叫时常立于山巅树上、体长约30厘米,羽色大多为黑白相杂,背上、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点极为显著,足橙黄王红褐色,主要食谷物增,豆类植物的种子以及昆虫、蚯蚓等。

    3、分布范围不同:

    (1)布谷鸟分布于中国西部和南部、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

    (2)鹧鸪鸟产于我国云南、贵州南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及安徽黄山也有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杜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鹧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