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被割占及回归的事实

2025-01-02 02:44:4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强行租占
  历史背景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进程。西方列强在加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侵占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在华展开了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激烈竞争。这一时期,列强瓜分中国的矛头首指华北。1898年德国在沙俄的支持下租占胶州湾,而沙俄随即以抵制德国为借口租占旅顺大连。同年,法国在华南强租广州湾(现湛江港)。英国是最早侵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拥有的政治经济权益最多。在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英国为维护其在华的政治、经济垄断地位,修改其对华的既有政策,决定租占威海卫和香港新界,以便北与沙俄对峙,南与德法抗衡。1898年3月7日,英国外交大臣巴尔福即要求其驻华公使想尽一切办法取得租借威海卫的优先权。3月25日,英国政府正式训令其驻华公使窦纳乐不惜一切手段租占威海卫。由于山东已被划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而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威海卫又由日本占领,以监督清政府偿付战争赔款。因此,英国在决定租占威海卫的同时,积极设法收买德、日两国。对德国,于3月26日表示租占威海卫乃出于无奈,决不侵犯德国利益。此后又于4月20日正式声明不修筑威海卫至山东内地各处的铁路,以此承认山东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因而得到了德对其侵略计划的默认。日本则由于在东北的争夺上与沙俄存在激烈的矛盾,因而也希望借助英国的势力牵制沙俄,当英国探询其态度时立即表示同意。在分赃的基础上与德、日两国达成谅解后,英国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其侵威计划。

  强行占领 在与德日等国加紧勾结的同时,英国于1898年3月15日从香港调遣军舰10余艘前往烟台,图谋在日军撤离后抢先占领威海卫,以武力为后盾逼迫清政府就范,以达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对日赔款在伦敦全部付清。5月9日,驻威日军主力开始撤出威海卫。5月21日,清政府派员接收威海卫和刘公岛。英国则于5月19日和22日委派接收大员率“水仙花”号和“敏捷”号战舰侵入威海卫,并在日军的协助下占领日军退出的营房、炮台、基地及所租用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事宜完毕,日8军撤出威海卫和刘公岛。5月24日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英军选择该日在黄岛举行了占领仪式。当天下午1时30分,“水仙花”号指挥官耐皮尔率领海军陆战队士兵登上刘公岛并进占黄岛。英方接收专员金霍尔和驻芝罘港领事霍普金斯在英国驻华公使馆武官布朗、敏捷号舰长史密斯.多伦的陪同下来到设于黄岛炮台下的仪式现场。清政府委派的办理威海卫事宜委员山东侯补道严道洪、管带复济兵船前游击林颖启也随同前往。金霍尔宣读占领宣言后,英国国旗开始冉冉升起,当旗帜飘扬到桅顶时,乐队奏起了英国国歌,英军举枪致敬。随后,仪式在一片“女王万岁”的狂呼中收场。至此,英军完成了对威海卫和刘公岛的军事占领。

  逼签租约 3月28日,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声称:俄以旅顺为军港,则对中国异常危险,惟以威海卫租与英国,足以制俄之跋扈。但清政府以威海卫尚在日军占领之下为由予以拒绝。窦纳乐随即于3月31日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谍:如果得不到确切消息,事情将交由英驻华海军司令办理。清政府被迫于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并于4月20日委派庆亲王奕匡、刑部尚书廖寿恒与英使举行谈判。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卫专条》在北京签字。中方签字代表是奕匡、廖寿恒,英方签字代表是窦纳乐。《专条》规定: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租与英国,租期与俄占旅顺大连之期相同,英国有权在沿海一带筑炮台、驻军队等。中国所保留的权利是:军队仍可进入;威海卫城由中国管理,原驻城内的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中国兵舰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后,中英双方派员于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将东起大岚头村东北海滨、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以里除威海卫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租借区,当时区内人口约为12万。由此,英国在华北夺得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而清政府的防御能力则遭到进一步削弱。

  (二)武装抗英

  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能够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卫的三十二年里,面对侵略者的武力进犯和殖民统治,富有保家卫国传统的威海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

  抗英集会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内地蓬勃兴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寿山深受鼓舞。为抗英卫国,他联络同村谷辉庭、莱海村董绍亮、于家夼村丛志范等人,招募训练团民并筹集资金购买军火,组织秘密武装,准备发动武装抗英运动。1900年3月26日,崔寿山组织群众四、五千人在张村慈圣寺举行抗英集会。殖民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派英军上校鲍尔率军赶到现场进行镇压,强令群众缴械解散。但与会群众并未被武力威胁所吓倒,双方相持达1个小时。英军立即当场审讯崔寿山、谷辉庭。崔寿山临危不惧,拍案而起,历数英国侵华的累累恶行,直言组织团民武装即为驱逐英人出境。鲍尔恼羞成怒,下令将二人押往威海卫。会场顿时群情激愤、剑拔弩张。为保护群众,崔寿山挺身而出,和张雨、董绍亮二人被英军关押到刘公岛监狱。在狱中,面对英国殖民当局高官厚禄的收买,他绝食抗议,坚贞不屈。与此同时,狱外群众掀起了大规模的援救活动,英军惧怕引起更大的反抗斗争,一个月后将其释放。筹建团民武装和慈圣寺集会以英雄的气概和不屈的斗志,表明了威海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吹响了威海人民武装抗英的第一声号角。此后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反勘界斗争。

  道头袭敌 1900年4月25日,中英双方勘界专员在英军武装护卫下自西向东勘划界址,埋设界牌。4月28日,英军埋完25块界碑之后,中方勘界官员李希杰、严道洪、林颖启来到界外的东道头村驻扎,英军则在离道头三英里的太薄山脚下安营。当天晚上,600多名群众围困东道头村中方官员驻地,声讨李希杰等人的卖国行为,阻止其外出划界。与此同时,近千名群众将英军营地围得水泻不通,高呼口号,抗议英国的侵略行为,要求英国人撤出威海卫。英军当即逮捕了6名群众,此举不仅没能达到驱散群众的目的,反而使聚众人员越来越多,第二天便达到2000多人。英军被迫将逮捕的6名群众释放,但聚众的人群仍不肯散去,勘界无法进行。英军随即从威海卫调集大批援军解围。5月4日,英军首领鲍尔、帕恩罗斯在英军的护卫下进行单方面的强行勘界,在太薄山营地留下以华特索尼中尉为首的30余名士兵驻守,准备为被困的中方官员解困。5月6日拂晓,华特索尼军营遭到了由西武林村于冠敬、马景山、孙家滩村孙义清、草庙子村杨希亭和徐家疃村于渐海等人组织的2000多名群众的武装袭击。激战中,武装群众的土枪土炮一齐向英666665军营地开火,以华特索尼中尉为首的30余名英兵到处躲藏,四处开枪,有10名群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垛山激战 5月4日傍晚,东去勘界的英军来到垛山脚下的临泉河套扎营。江家口村武秀才刘荆山、圈于家村于仁山和南虎口村徐仁山等人得知消息后,立即于5月5日以鸡毛信联系周围群众前往碑口庙汇合。随后便带领村民1500多人直奔英军营地。下午2时30分,当群众赶到离英军营地1/4英里远的地方时,与15名勘界归来的英军相遇。刘荆山随即指挥群众用石块、锄头、铁锨等猛击英军。英军少校帕恩罗斯当场被打成重伤,4名士兵也被打倒在地,激战中刘荆山等19人壮烈牺牲。围击群众遭到英军增援部队的镇压。

  在威海人民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时,清政府却超然局外,袖手旁观。5月9日,山东巡抚袁世凯从烟台调集400名清兵前往威海卫解救李希杰等人,而对群众派兵打击英军的要求置之不理。随后,又在威海各重要关卡散发布告,对群众的抗英义举严加训斥,强令百姓“查照条约、自保身家”。英军则对群众的武装反抗胆战心惊,勘界被迫中止数日,直到5月15日才重新开始。对威海人民反勘界斗争,殖民当局始终怀疑是由威海卫城里的中国当局鼓动起来的。因此,当消息传到香港后,港英当局即以此为借口要求将九龙城附属于香港,理由是城里中国官员的存在与香港的防卫不协调。

  威海人民的武装抗英斗争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尽管由于武器装备差,缺乏作战经验,这场斗争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抗英斗士们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们的英雄业绩还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成为鼓舞后人奋发向上、建设家园、振兴中华的一面光辉旗帜。

?/P>

  (三)政制模式

?/P>

  1898年英国设立了威海卫临时行政署,隶属英国海军部。1899年转归英国陆军部管理。自1901年1月1日起,正式由英国殖民部主管。同年,英国枢密院颁布《一九零一年威海卫法令》,殖民部颁布《威海卫地方政府组织法》,由此效仿香港直辖殖民地统治模式,在威海卫建立起一套高度集权、控制严密的殖民统治体系。

  行政机构 1901年英国设立了威海行政公署,做为租借地最高管理机构。1906年殖民政府又将租借地划分为南北两大行政区,分设长官公署管理。至此,形成了行政公署—南北区行政公署—小区—村的完整的殖民统治体系。行政长官是殖民政府最高首脑,在整个殖民统治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由英国国王直接任命,地位等同于英属各殖民地总督。行政长官作为最高首脑,除享有行政权外,还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因此,其实际权力远大于英属各殖民地总督。其中,行政长官在威海卫颁布法令要得到英国国王的承认和允许,由国王根据殖民部的意见作出是否承认的决定。从1898年的道华德到1930年的庄士敦,先后有7任行政长官在威海任职。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骆克哈特。该人生于苏格兰,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1883年担任港英政府鸦片税收督办,1895年升任辅政司,在港地位仅次于香港总督。在任期间,曾极力鼓吹扩大香港新界范围并作为英方定界委员参与新界陆界定界谈判,签订《香港英新租界合同》。随后,又率军镇压新界人民抗英斗争并武力接管新界。做为英国殖民部派驻威海卫的首任行政长官,骆克哈特在威任职19年,是英租威海卫时期殖民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次是庄士敦,在威任职16年,任行政长官3年,其间曾担任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英语老师。做为最后一任行政长官,他主持过中英收交威海卫仪式。行政长官的主要属僚有正、副华务司和医官长等。正华务司多由驻华外交官担任,兼任政府秘书和北区行政长官,主管财政、民政、文案、狱政并审理民事案件;副华务司主要从香港和新加坡警务人员中选调,兼任高等公堂书记,主管税收、警务并审理刑事案件;医官长设有正、副两名,主管全区公共卫生、官办医院及船舶检疫。1928年殖民政府又专设收税司,掌管征收捐税。次年设工程师,负责公共建筑。在殖民政府人员组成上,高级职位全部由英国人担任,雇员则多采用中国人。因此,权力牢牢控制在英人手中,中国人则始终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

  村董制 为对租占区广大农村进行有效统治,殖民当局特别重视与地方势力的结合,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其主要手段就是全面推行村董制,实施以华治华。最初,威海农村政权组织只有村一级。殖民当局鉴于在威立足未稳,通过登记原村董或族长姓名,承认他们在农村中的权力和地位,对农村宗族势力和封建地主势力极力拉拢。到1906年,当统治基本稳定之后,殖民政府即开始实施新的村董制。将全区360个村划为26个小区,并将26个小区分成南北两个行政区。北区辖9个小区,外加刘公岛、爱德华港;南区辖17个小区,区长官公署设在温泉汤。各小区设总董一名,从而在原来村之上增设小区一级政权、在村董之上增设总董一职,并颁布了整套村董的产生、职权和待遇的管理章程。根据有关规定,村董和总董均要由选举产生,由殖民政府批准后发放任命证书。村董和总董主要负责传达政令、征收捐税、发放契纸、书状和维持治安等。事实上,增设总董一职,原来主要由村董担负的农村管理职权大部分转移给了总董,形成了总董与村董之间的分权,因而更加便于殖民政府对农村的控制。总董每月可从殖民政府得到5美元津贴及小部分销售契纸和征税的收入。自1923年开始,每年举行两次宴会宴请总董。殖民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总董大会,以传达政令、搜集基层情报。此外,殖民政府还通过发放奖牌、奖章等方式对村董和总董们进行拉拢引诱。作为殖民当局在农村的代理人,村董和总董虽为选举产生,但由于担任该职须“有十亩以上土地并受过良好教育”,实际上主要由豪强地主士绅担任。根据村董选举章程的规定,如不忠实维护英国利益,殖民当局也可随时取消他们的职位。如1907年,26名总董中就有7名被解职。村董制是英国在威海卫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殖民统治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也是殖民势力同封建宗族势力相结合的产物。殖民政府以此使威海卫原有的封建统治形式得到巩固和加强,使封建地主和封建宗族势力成为其殖民统治的忠实维护者。

  司警机构 在加强行政机构建设的同时,殖民当局又通过加强警政、司法等手段维护其统治。司法方面,根据《一九零一年威海卫法令》,殖民政府设立了记录庭性质的威海卫高等公堂,1906年南、北两区分别设立了民事法庭(又称民事衙门)和刑事法庭(又称刑事衙门)。不服两处法庭判决的案件,可以上诉到威海卫高等公堂。由于该公堂没有专职高等法官,因此案件全部委托行政长官审理。重大案件,则专由上海英租界高等法院派高等法官来威审理。特赦权和减刑权由行政长官行使,死刑审判必须由行政长官最后批准。威海卫租占区适用的法律主要由香港法律变通而来,也适用英国法律及殖民政府颁布的法令。此外,对中国人之间的民事诉讼,只要不违背英国法律原则,也可适用中国法律或风俗习惯。诉讼程序上采取村董负责制,即民事诉讼,由起诉人从总董处领取殖民政府制发的诉讼状,填好后由村董盖章,交正华务司审理;刑事及治安案件,则由村董将人犯直接扭送到巡捕房,较交副华务司审理。威海卫高等公堂的上诉法院为香港最高法院,但由于租借地内很少有人付得起去香港上诉的费用,而且也很少有人知道败诉后还可以上诉,所以直到1910年,没有出现过一起上诉案件。警务方面,殖民政府将全区分为码头区、刘公岛区和乡区三个警区,由副华务司统率。每区设英国巡查一人,1929年三区共有华人巡捕近200人,此外还有水上和司法巡捕20多人。码头区设有总巡捕房,在交通要道、重要村镇及边境地带,还设有分卡(即巡捕房)15个。驻守各卡子的巡捕定期调换,一般每年四月份互调一次。此外,也时常与香港等地警员互调。殖民当局还在巡捕当中挑选部分人担任“视查”,即特务或称密探。狱政方面,殖民当局在码头区东仓村(现纪念路陆军宿舍处)设立看守所一处,百姓通称黑屋子,共有7间牢房,可容纳三、四十人,主要关押判处两个月以下拘役的犯人。刘公岛上设有监狱一处,可容纳90多人,分男监18间,女监3间,设监狱官和男、女看守长各一人,主要关押叛处两个月以上拘役的犯人。罪刑较重的则要押往香港监狱受刑。

  (四)军事管制

  驻军情况 英国租占威海卫的最初目的是把威海卫建成其海军在远东地区的永久性基地。1898年英国驻华海军司令、海军中将西摩尔(曾任八国联军司令)和皇家工兵部队上校刘易斯相继来威进行军事勘察,并向英国政府提交了威海卫防御设施建设规划。在其计划当中,刘公岛海军基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所有防御设施和军用储备库都建在刘公岛,舰队停泊地点也全部安排在刘公岛海面,并以能够抵挡来自海上和陆地上的任何进攻为目标进行火力和兵力配备。其中岛上军营计划容纳1个步兵营、1个炮兵连和1个机械师以及重机枪部队。随后,英军在接收日军在金线顶、竹岛、王家庄、寨子及威海卫城左右原清军的营房、马场、医院及南北帮、刘公岛各炮台等军事设施的基础上,又在岛上开始了大规模的炮台、兵营、码头、战壕、掩体等军事防御设施建设。驻华英军则受命在香港集结准备调驻刘公岛。但是,由于20世纪初德国海军的崛起和俄法联盟的形成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英国海军发展重点随之迅速转移到造舰业。因此,英国于1902年修改了其原有计划,将威海卫划为英国海军军事训练基地,并加强了各种训练设施建设。为把刘公岛建成英军专属军事控制区,殖民当局将岛上百姓4811亩土地和所有房屋全部征用,并发布禁止华人入岛条例,严禁中国人随意上岛。此后,英国常年在威海卫派驻军队。海军方面,每年常驻军舰3艘,夏天则增至二、三十艘,刘公岛上则常驻海军陆战队四、五十人。陆军方面,每年夏天派驻1个团,约一千四、五百人,冬季驻守一个营,约一百七、八十人。威海卫被辟为英军训练基地后,英国远东舰队每年都要来威举行大规模的实弹军事演习。至今,英国舰队来威演习时失事的潜艇仍然躺在威海海底。

  中国军团 由于殖民地面积广阔而本国兵源不足,所以组建殖民军是英国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和对外侵略的主要手段。英国占领威海卫后,即计划将其建成在华组建殖民军的大本营,一方面用于威海卫租借地的防卫,另一方面为英国对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军事侵略提供兵源。由于此举违反租约规定,遭到清政府的反对。英方虽迫于外交压力而表示仅在威海卫招募并仅用于本地防卫,但仍然于1899年开始,从香港选调军官并从山东内地和天津招募流民组建殖民军。该殖民军属雇佣军性质,称中国军团,又叫华勇营,驻守北大营、南、北竹岛和寨子等处,起初有600多人,1902年高峰时期曾达到1300多人。该军团各级军官全由驻华英国军官担任,主要采取英国治军方式加以训练。由于军纪涣散,逃跑率特别高,到1903年就有800多名士兵开小差。1906年中国军团被迫解散,部分士兵被编入租借地内巡捕房充当巡捕。中国军团存续期间一直是英国维护其早期在威海卫殖民统治的重要支柱力量。1900年,中英勘划威海卫界址时,该军团曾作为主力充当了镇压威海人民抗英斗争的刽子手。同年9月份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威海卫行政长官道华德被提升为陆军准将指挥在华北地区登陆的英军,该军团被作为主力编入八国联军中英军序列,前往天津镇压义和团。

回答2:

元朝称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设卫,称威海卫。以威镇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卫,复归文登县。清光绪二十一年(    威海卫租借地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占领。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国强租。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国政府收回。设威海卫行政区,直隶行政院。1938年3月又沦为日军殖民地。1945年收复,设立威海市,属胶东行署。1948年属东海专署。1950年撤市设卫海县。1951年改县为卫海市,属文登专区。1958年属烟台专区。1987年升为地级市。辖环翠区、荣城市、文登市、乳山县。   清光绪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设水师提督署,驻水雷营,置制造所和水师学堂等,于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新筑炮台多座,成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为不冻良港,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其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罗列刘公岛两侧,构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势险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因威海卫地势险要、设防强固,决定避开从港口正面进攻,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由荣成湾之龙须岛登陆,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   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见威海卫之战)。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1945年设威海市,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
再给你一些课外扩展要不?(七子的侵占与回归)
1、香港
位置:广东省南部,珠江口右侧,南临南海
侵占:1842年 英占
回归:1997年
2、澳门
位置:广东省南部,珠江口左侧,南临南海
侵占:1553年 葡占
回归:1999年
3、台湾
位置:福建省对面,隔台湾海峡相望,为东海、南海和太平洋包围
侵占:1895年 日占
回归:1945年
4、九龙
位置:广东省南部,珠江口左侧,南临南海,为香港在大陆的一部分
侵占:1860年 英占
回归:1997年
5、威海卫
位置:山东半岛最东端,隔黄海与韩国、朝鲜、日本相望,隔渤海海峡与东北相对
侵占:1895年-1898年 日占 1898年-1923年 英占 1937年-1945年日占
回归:1945年
6、广州湾
位置: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北部东侧,南临南海
侵占:1899年 法占
回归:1945年
7、旅大
位置:辽东半岛最南端,左临渤海,右临黄海,与朝鲜、韩国、山东隔海相望
侵占:1898年 俄国
回归:1955年

回答3:

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1945年设威海市,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

回答4:

元朝称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设卫,称威海卫。以威镇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卫,复归文登县。清光绪二十一年(    威海卫租借地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占领。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国强租。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国政府收回。设威海卫行政区,直隶行政院。1938年3月又沦为日军殖民地。1945年收复,设立威海市,属胶东行署。1948年属东海专署。1950年撤市设卫海县。1951年改县为卫海市,属文登专区。1958年属烟台专区。1987年升为地级市。辖环翠区、荣城市、文登市、乳山县。   清光绪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设水师提督署,驻水雷营,置制造所和水师学堂等,于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新筑炮台多座,成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为不冻良港,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其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罗列刘公岛两侧,构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势险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因威海卫地势险要、设防强固,决定避开从港口正面进攻,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由荣成湾之龙须岛登陆,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   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见威海卫之战)。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

回答5:

是八年级暑假作业上的吧、
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卫失陷。于1895年至1898年被日本占领。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卫,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收复威海卫。1945年设威海市,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