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三桩誓愿”的理解:
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扩展资料:
《感天动地窦娥冤》创作背景:
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尤其是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
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元代戏剧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首。钟嗣成《录鬼簿》说他曾任太医院尹。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0多种,现存18种。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所作散曲今存套曲10多套、小令50多首,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描绘都市繁华与艺人生活,羁旅行役与离愁别绪以及自抒抱负的述志遣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天动地窦娥冤
三桩誓愿是《窦娥冤》高潮部分的峰顶。解读好三桩誓愿,可以更好地把握窦娥这一形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
首先,这三桩誓愿由古渐今,共同突显一个“冤”字。血溅白练,关涉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所涉及的主人公为周朝贤臣和神话中的帝王。六月飞雪,涉及的邹衍为战国时人。三年亢旱涉及到的则是东汉时期的孝妇。时代由古推后于此可见。典故涉及的四个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冤”。苌弘系无辜被杀。杜宇注释内容未见其冤。据《蜀王本纪》:“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蜀人为什么要因为子规的鸣叫而兴悲,而怀思望帝呢?对此后人多有不同解释。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多疑其有冤。李商隐在《锦瑟》诗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他以冤禽托写恨怀,已透出其中似有冤情;罗隐诗:“一种有冤犹可报,不如衔石叠沧溟”,则已明言其有冤而无处可申,所以为恨也深。邹衍则因受谗言被囚。孝妇虽“养姑甚谨”,但受姑女所诬,虽然于定国认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并与太守据理力争,但“太守竟论杀孝妇”。(详见《汉书•于定国传》)之所以时间相递相传,大约意在说明自古及今(指窦娥时代),冤狱随时都可能存在。这就证明整个封建社会,甚至是奴隶社会,掌权者多可以为所欲为,甚至连贤臣、君王也不能幸免。
其次,三桩誓愿范围由大到小,程度不断加深。血溅白练,局限在刑场上,是要让人们立即知道自己的冤屈。六月飞雪,范围明显扩大,至少扩大到整个山阳县,这样就会有更多人了解窦娥是受冤而死。亢旱三年,从第四折来看范围应指又升了新官的桃杌所辖的整个楚州。实际上凭窦娥此桩誓愿而记住它的冤屈的人已不止楚州人。因为亢旱三年必惊动更高层统治者。如窦天章后知窦娥的冤屈,不能说不与亢旱三年有一定关系。三桩誓愿,通过知冤范围的扩大,强化了窦娥冤之深之重。
第三,三桩誓愿更好地展示了窦娥的美好人格。我们来看一二两桩誓愿。窦娥不愿让自己的血洒在污浊的地上(《滚绣球》中窦娥曾指天斥地),所以她才选择要把血溅在素练上。白色,正是她纯洁人格的外现。第二桩誓愿,窦娥要让三尺白雪覆盖自己的尸骸。其实,原典故中是“六月飞霜”。将“霜”换成“雪”,给人更纯洁、厚实的感觉,更能使人觉得窦娥生命的量的崇高。雪,也是窦娥纯洁人格的象征。第三桩誓愿,窦娥把自己和东海孝妇作比,也展示了自己美好的心灵。从《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中,我们知道窦娥善良、勤劳。实际上窦娥更是一个刚烈、坚强的女子,她怎么会因屈打而成招呢?上溯第二折戏,原来贪官桃杌受了张驴儿的贿赂,毒打窦娥而未果,就转而欲对较软弱的蔡婆婆施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足见窦娥之孝。为了婆婆,她竟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第四折,窦娥冤得以昭雪后,她仍不忘让父亲收养蔡婆婆。由此观之,窦娥确实可与东海孝妇并称为“孝之双璧”。
第四,三桩誓愿体现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反抗的形式多种多样。我是清白的,陷害者就是污浊的;我没有罪,陷害者就是罪恶的。窦娥虽然不能摆脱自己死亡的命运,但她以三桩誓愿反复强调自己的清白无辜,这就暴露出统治者的腐败罪恶。“冤情不浅”“湛湛青天”“一腔怨气喷如火”“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感情如火,激情如潮,慷慨激昂。她希望贪官们受到“皇天”的惩治。这皇天指谁?我们认为指那些廉洁的上层官员,他们是正义的代表(如窦天章)。尤其可贵的是,窦娥能清楚地认识到“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封建社会也是有法律的。但是在施行过程中,官吏们却常常歪曲法律,他们往往惟利是图而置人民的生命于不顾。从更高的层面上说,封建社会的法律就是为统治者压迫劳动人民服务的。窦娥的一声呼喊,一直响亮到今天。
第五,浪漫主义的手法,张扬了正义,加强了悲剧气氛。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之所以要让它们都得以实现,就是要显现“天公可期”“人心可怜”“皇天也肯从人愿”,使正义的东西在字里行间得到了较充分的张扬。而这恰强化了悲剧意味。窦娥越纯洁,心灵越美好,就越显示出悲剧程度之深。一个泼妇,或许死不足惜。但刘兰芝、刘和珍、张志新等人就让人觉得死得悲凉或悲壮。正因为窦娥“有价值”----善良、勤劳、孝顺,所以,她的“毁灭”对封建司法制度的批判力度就更大。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窦娥的心眼太坏,性格与前文不符。理由是:她为了自己的冤得以洗雪,竟然让天公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会让很多善良百姓死于无辜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想法是,三桩誓愿毕竟是非现实的,因此,它们不会伤害任何人;就像我们经常看电影电视,某一人物死于刀下或枪下,但演员其实安全无恙。作者加进三桩誓愿,目的并非是“多死几个人”,而是为了突出强化窦娥冤之显之剧之沉。
体现了下层人民在黑暗社会中的种种不满。这种不满难以解决,所以窦娥只能通过誓愿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剧本最后,窦娥的三桩誓愿一一实现,体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血溅素练,三伏时节瑞雪纷飞,楚州地面干旱三年
体现了下层人民在黑暗社会中的种种不满。这种不满难以解决,所以窦娥只能通过誓愿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剧本最后,窦娥的三桩誓愿一一实现,体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1.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