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古代文论与我国古代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都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及文学创作。因此,对于古代文论的研究必须将其与一定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潮联系起来,在文史哲相统一的大背景下,才能较为深入、全面地研究和探讨古代文论。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潮有一定的了解,并进而学习和研究与学术思潮相关的古代文论。
教材及参考资源:
(一)教材:
1、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 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二)参考书:
1、 陈桐生《〈孔子诗论〉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2、 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岳麓书社2007年版。
3、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4、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 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 余敦厚《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 汤用彤《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 霍然《中国美学主潮—宋代美学思潮》,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
10、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11、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大纲:
1、儒家“礼乐”与先秦文论 3学时
2、道家“自然之道”与文学创作理论 3学时
3、古代文论与佛教之道 3学时
4、谶纬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 2学时
5、纬学中的诗论与乐论 2学时
6、玄学与魏晋南北朝文论 3学时
7、程朱理学与宋代文论 2学时
8、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思潮 3学时
9、西学东渐与文论转型 3学时
教学方式:本课程的课堂组织形式有三步骤:
1、 由教师概述每个专题的基本内容和概况,介绍相关的参考文献、书目与论文,并组织安排学生或小组的研讨内容;
2、 根据专题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由学生发言,或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3、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观点和看法。
考核方法:平时课堂讨论发言为50%,期末书面报告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