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县地处黔中腹地,清水江上游,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大门,处于贵阳,都匀、凯里、福泉“四市一矿”之间的“金三角”地带,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讯优势,辖4镇5乡,129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全县土地总面积1222.2平方公里,总人口22.0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5%;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城镇化水平达15.9%。
麻江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是周边县市及省内外广大游客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的首选之地,在麻江县内,自东向西排列着苗、瑶、畲、布依等各族风情游;清水江漂流、写字岩探秘、仙人桥揽胜等风景游和民族民间绘画画乡、清庭膳食总管张姓宅院、夏同和状元第等文化游等旅游观光景点。为便于旅游观光,麻江在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点上分设了农家乐、商旅店等可供旅客购物、食、宿、憩息的接待处。草烧狗肉、下司苗家酸汤鱼等系列可口的宜人菜肴,入夜抒情的箫笛和围绕篝火环圈舞蹈的风情等,使四方客人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流连忘返。
麻江县位于贵州省中东部。行政区域总面积122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95%。县人民政府驻杏山镇,辖4个镇,5个乡129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年末总人口21.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7.47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侗、布依、水等族。人口出生率为13.8‰,自然增长率6.07‰,计划生育率96.9%。主要矿产有重晶石、磷、煤、铁、铅锌、硫铁等。
麻江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22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95%,地势西高东低,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自然景观秀丽,风景宜人。
辖4个镇,5个乡129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年末总人口21.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7.47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侗、布依、水等族。人口出生率为13.8‰,自然增长率6.07‰,计划生育率96.9%。主要矿产有重晶石、磷、煤、铁、铅锌、硫铁等
麻江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浓厚,是周边县市及省内外广大游客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的首选之地,现有苗、瑶、畲、布依等各族风情游;清水江省级风景名胜区、仙人桥省级原始森林公园等风景游和全国少数民族民间绘画画乡、清朝皇宫膳食总管张姓宅院、夏同和状元第等旅游观光景点。 麻江下司是苗侗之都大凯里的四大功能区之一。是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及中国十大旅游黄金热线——黔东南的第一站。 麻江拥有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命名的中国皮划艇协会贵州下司激流回旋训练基地,是“贵州唯一、亚洲少有、世界一流”的奥运会激流回旋指定训练、比赛基地,自2006年建成以来,共承办1次国际比赛,4次国内比赛。麻江县有贵州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体育村——龙里村,该村龙舟队多次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龙舟大赛,皆取得优秀成绩,特别是2007年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龙舟比赛取得了8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受到了省、州、县各级政府的嘉奖,有力地带动了全省龙舟运动的快速发展。 麻江下司犬以嗅觉灵敏、爆发力强、奔跑速度快、捕猎能力强而享誉中外。被列为世界第三名犬和中华名猎。 素有“小上海”之称的下司古镇是黔东南州“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西入口第一重镇,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中重要物资集散地。近年来,麻江县委、县政府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对下司古镇沿江立面进行恢复改造,下司古镇正以新的姿态复苏历史的恢宏。 下司镇铜鼓村——“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1992年被列为贵州省东线旅游的民族村寨之一。铜鼓农民画灵感源于田间劳动,作品淳朴自然、夸张得体,被誉为“民间奇花”、“本源艺术”,作者被称之为“民间艺术大师”。下司酸汤、狗肉、牛肉、下司野鸭系列做工考究、风味独特。其中下司酸汤鱼宴在2004年第四届中国美食节、重庆火锅节和第五届中国博览会、2005年中国西部国际精品菜肴暨美食文化展,代表黔东南参赛,摘下“团体特别金奖”和“金鼎奖”、“中国名宴”。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的下司清江、桃花、隆堡等8个自然村寨形成了以破季节蔬菜、优质果品、畜禽商品等农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力塑“绿色”和“无公害”品牌,打造下司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体验旅游。 近年来,麻江以打造“苗疆秘境、斗牛乐园、龙舟胜地、休闲天堂”为重点进行了规划,重点推出了下司景区核心景点“营盘顶、桃园岛、太阳岛、紫薇岛”开发项目;请同济大学作的下司风景名胜区修建性详规正在修订当中。
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