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道德自治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中学德育的任务是:把他们培养成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是完成上述德育任务的必要途径。只有通过中学阶段自治自理的锻炼,才能使他们逐步做到自觉地去调节自己的行为,评价他人的行为,抵制一切腐朽思想侵蚀,成为“四有”新人。
【关键词】初中生 道德自治 班级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贯彻《意见》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任务。当前,由于受社会的负面影响,一部分学生道德迷惘,行为失范。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也说:“一个人在品德与正直方面如果有缺陷,则足以败事”。可见,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品德素质在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导向作用。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知”和“行”统一的过程,最终要落实到行上。道德教育不一定带来主观的道德行为,要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还必须通过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强化,通过学生主体的道德实践来完成。因此学校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教育,更需要未成年人自下而上的自我教育,需要培养他们自我辨别、自我抵制的道德自治能力。
一、学生“道德自治”的概念阐述和理论基础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的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铸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所谓学生的道德自治,是指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这种道德自治是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也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陶行知先生写过一篇《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他在1919年提出的这个意见,至今还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道德自治”有三个要点:第一、学生指全体学生,有团体的意思;第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习法的意思;第三、学生道德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有一种练习的意思。”不是“自由行动”,不是“打消规则”,不是“放任”。至于意义,他说:“在道德自治上,他们可以养成几种主要习惯:对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
现代学校管理理论特别强调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目的,并积极地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地位,这是我们确立的道德自治的核心理念。学校管理本质上是一个“人→人”(即“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的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是互动的,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德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必须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21世纪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活动”。当学生经过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以后,他们将真正由道德教育的客体变成道德教育的主体,最终实现道德自治。
党的十六大报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中生从小具有主人翁意识,在自治组织中学自治,民主生活中学民主,逐步培养民主管理与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的活力,这将可能使各个领域、行业的未来社会组织更具有自主活力。因此,通过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来培养初中生的道德自
治能力无疑显得尤为重要,也为在初级中学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道德自治能力的培养提供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在初级中学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道德自治能力的探索和思考
(一)班集体管理与学生道德自治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班集体?它是集教育、教学和个性发展于一身的有机统一体。它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研究为出发点,以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为目的,教育与教学相互协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互为依存,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群体的共同进步互为条件,它是德、智、体、美、劳、心和谐统一的教育组织和教育系统。在这样的集体中,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荣辱、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心理依托;成员之间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每一个人为集体的挫折感到真诚的难过与忧虑,集体为每一个人的成绩感到由衷的欢喜与自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去浇灌。只有每一个学生都去关心、爱护、维护集体的利益,并且为实现集体利益而奋斗,才能营造全班学生健康发展的“小气候”。这种“小气候”一经形成,又会进一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在良好班风熏陶下,会有更多的学生为了班集体的利益,不怕吃苦,牺牲个人休息甚至学习时间去帮助他人,去为集体争荣誉,并且形成“我为集体出力光荣”、“破坏集体荣誉可耻”的舆论。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力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离开了学生的自我教育,真正的班集体是很难形成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也谈到学生“自治”问题:学生自治就是学生团结起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问题自决得越多、经验越丰富。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来说,教师的个人权威与学生的自我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班级”也不再仅仅是要求上进的自觉性,而已转化成参与班级管理的义务和权利。这样,班集体所有成员都成了管理者,又都同时是被管理者,班级管理便从“人治”走向了“法治”,并最终努力达到自治。
(二)初中生心理特点的探究
1、依赖与独立共存
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心理特点很不稳定,具有简单幼稚和半成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扩大,他们逐渐地感到已不是“小孩子”,而是一个“小大人”了,他们开始渴望加入成年人行列,遇事开始独立思考,不再一味盲从教师和父母。但这种“独立意识”却带有与生俱来的幼稚性和片面性。
2、自尊与自卑交替
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高峰的中学生,自尊心迅速增强,他们要求得到教师的尊重,同学的敬佩,喜欢结交朋友,重“义气”,喜欢结成松散的小团体,以提高自己的归属感,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判断能力不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多数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结果一遇到挫折,就迅速出现自我否定的现象,陷入自卑的泥潭,甚至走向极端。
3、自闭与开放同在
初中生随着成人感的增强,渴望与成年人交往,与教师、父母平等相处。但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无法与成年人相比,因而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形成“代沟”。如果教师、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往往会使他们把自己的苦恼和朦胧的思想意识隐藏在心中,封闭起来,形成“自闭性”,这样的孩子喜欢回到同龄人那里去共诉心曲,交流体验,一旦出现家庭和班级同伙伴之间的矛盾冲突,他们宁可对家长教师隐瞒,也不愿损害同伴的关系。
(三)在班集体中培养初中生道德自治的探索
道德自治是培养初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把学校、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转变为学生自我追求的目标,最终使学生能合理选择、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使他律转变为自律。这就要求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根据“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和初中生心理特点,笔者在班级管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以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为目标
具体作法主要有:(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讨制定班规。“外部制约强加给学生的纪律停留在学生的精神之外,基于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纪律才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学生自主制定班规,每个学生都会参与发表对所制定的共同纪律准则的看法,调动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制定的班规既符合学生实际又更深入人心,教师则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班规的意义;(2)邀请嘉宾开设讲座。根据初中学生特点,教师可邀请一些优秀的成功人士或同龄人中的杰出人才为班级学生开设讲座。讲座内容可突出成才之路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以及正确的选择和应对方式,也可谈谈成长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及自己的理解及处置方法,努力营造积极的班级“追星潮”;(3)在现实社会中体验感受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充分利用松江大学园区、工业园区的优势,带学生进入大学及大型企业,体会感受高校文明及现代管理对未来人才的要求。组织学生进博物馆、进大剧院、进图书馆,感受文化传统,体验良好风尚带来的道德愉悦。
最终,要使学生在素养上(包括权利观、责任观、规则观、义务观等)、在能力上(包括独立判断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等)、在行为方式上(包括善于与人沟通交往、体现民主集中制等)与众不同。
2、以道德舆论氛围的创设为基础
具体作法主要有:(1)打造一支善于维护班规、完善班规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的产生应当由学生毛遂自荐、竞聘演讲,再由全体学生讨论决定,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的优缺点都应客观公正的体现出来。班主任把更多的班级事务工作交给班委合作管理,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达到班级自治的重要手段,虽然学生的工作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过程是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绝不能因噎废食。班主任要特别重视班委工作方法的指导,提要求,搭台子,压担子,协调关系,发挥合力,促成班级自治之风的顺利形成。(2)依照班规要求落实各项制度。要求班主任,班干部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在各种班级事务的处理、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改,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积极性,引导班级舆论的正确发展,营造出平等、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形成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3)开展民主讨论式的班会活动。民主讨论式的班会在于让学生亲身体会民主的集体氛围,主题可由教师和班干部根据班级实际问题讨论确定,可由学生单独主持或与教师共同主持,班级学生可就各类问题自由发表看法,主持者应当把握主题,触发学生间的思想碰撞,引导问题向深层次讨论,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并最终由学生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和方法。
3、以道德评估体系的建立为保障
具体作法主要有:(1)日记自评:班主任可布置学生写成长日记,真实记录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点滴感受,喜怒哀乐、烦恼困惑都可在成长日记中抒发出来;(2)教师点评:教师可每周点评学生日记,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为他们答疑解惑,班主任在其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以真心换真话;(3)亲子互评:班主任可定期举行亲子互动式的家长会,在教师的支持、鼓励下,学生可以大胆表达对家庭教育等问题的想法,家长也能在这样的氛围中重新认识自己的子女进而改进教育方法,学生也可因此真正理解父母,顺利走出“叛逆期”;(4)问卷实评:班主任可设计各种涉及道德的小问题、小事件的问卷,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不定期请学生不记名填写,从而真实了解学生思想动态;(5)模拟虚评:根据调查问卷反映的集中问题,班主任可以设计模拟场景,请学生排演场面,并组织班干部就此场景现场采访“当事人”,允许其他观看的学生自由提问、争论,教师适时引导,并最终启发学生今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可以采取的几种较为合理的应对方法。
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可围绕班级规章制度制定班级操行分试行办法(从奖、惩两方面订出具体要求,给出权重),操行分采用基础分(60分)和加分、扣分三部分构成。奖励部分要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起到引导的作用;惩罚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分门别类(例如学生的错误有原则性错误和一般性错误之别),必须要得到全班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同。学期德育操行分将作为评优选先、综合评定,甚至座次安排的依据。这样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比照班规执行同常管理,做到对事不对人,这样使班级管理经常化、客观化、公开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班主任采取不定期抽查的办法进行监督和考核。
4、以道德自治行为的培养为突破
具体作法主要有:(1)自治小组轮值活动:班主任可以组为单位成立班级管理自治小组,每个小组可负责一周的班级管理。让他们自由组阁,落实分工,班级班干部可协助工作,自治小组可以与教师一起设计本周的所有教育活动,提出管理班级的建议,在协助管理中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增强对道德规范的理解;(2)社会志愿者活动:班主任可充分发挥班干部力量,组织他们成立志愿者小组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如进入社区参与居委会工作,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帮助开展敬老活动,挂钩辅读学校开展助教活动,联系贫困家庭学生开展帮困助学活动等,在活动中培养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在给他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体会因此获得的道德愉悦;(3)跨年龄交往活动:依托我校隶属二中教育集团的优势,组织学生与二中高中学生开展结对帮教活动,邀请松江大学园区高校学生与班级学生共创合作项目,在与高年龄段学生的接触中,引导他们见贤思齐,同时也在被关爱中学会关心他人;组织学生为本校预初年级学生或兄弟小学毕业班学生开展学习等辅导工作,促使他们在教育他人的时候进一步反思并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同时也在关爱他人中体会自身受到的关爱。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真正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自治能力关键在于班主任的科学管理和艺术管理,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班级管理中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而是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时刻想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权利还给学生,引导青少年学生走向主体性的确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唯有如此,才能促进他们由自发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让学生自觉地用管理制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最后达到自己考察自己、自己思考自己、自己解剖自己、自己调节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理想境界,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体验道德情感,彰显道德教育,感受道德生命。
【参考文献】
〔1〕梁东生. 《思想品德教学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6—P12
〔2〕董加奇.《未成年人心理特征》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P21—P30
〔3〕周明星.《创造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43—P48
〔4〕王红明.《初中德育现状与反思》[N] .北京:中国教育报 .2006年第2期
〔5〕李思溥.《德育“十技巧”》[J].上海: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6期
〔6〕马学娅.《德育教育中的度》[J].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8期
道德教育不是说说的,首先要以身作则,多说些事例,最重要的就是在平时的教育中慢慢的感化与纠正,告诉他什么是有道德,什么是不讲道德的行为,时间长了才能发挥它的力量
空说无益处,多收集些实例,让学生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包括班会和集体活动。
空说无益处,多收集些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