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也是发生在鸿门宴上的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1.暗度陈仓. 有关故事: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全称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2.四面楚歌.有关故事:
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汉军包围楚军,韩信令士兵唱楚国的歌曲,让楚军以为汉军已经尽占土地,乱楚兵军心,交战后,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3.破釜沉舟.有关故事:
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军只有几万,而秦军有30万.项羽令部下将所乘之船烧毁,所用之锅砸坏,使得自己的军队抱着必死之心,与秦军决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
4.作壁上观.有关故事
前207年,项羽与秦军主力战于巨鹿之时候,其余救赵诸侯军队,由于惧怕秦军,纷纷在自己的营垒上观看项羽与秦军厮杀.后来便形成这个成语,形容见死不救.
5.约法三章.有关故事
前206年,刘邦进入咸阳之后,为了笼络关中地区百姓的人心,与百姓达成协议,既:1.杀人者要处死. 2.伤人者要抵罪. 3.盗窃者也要判罪! 便是约法三章的由来了.
6.揭竿起义.有关故事
这个成语虽然出自西汉时期贾谊的(过秦论),但是说的事是秦末的,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军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暂时就记得这么多拉.顺便在纠正一下3楼同学.凡《史记》、《汉书》等正史均没有“十面埋伏”的记载!通常所说的韩信用十面埋伏的计策,迫使项羽乌江自刎,正史上也没有记载!
十面埋伏之说来自元、明间佚名作者的杂剧《十面埋伏》,后又有琵琶曲《十面埋伏》推波助澜,此皆文学艺术的虚构。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十面埋伏 楚汉相争 楚河汉界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破釜沉舟,衣锦还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十面埋伏 楚汉相争 楚河汉界 暗度陈仓
鸿门宴的故事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