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我看到你提的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主要是“文本内涵”触及的是该文的核心,而这个核心却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符合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的框构里,如何把握这个核心内涵同时也要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不易。在没有德高望重的大师发话前,一切声音只是蛩音鸟鸣,我姑且谈谈我的看法,全当抛砖引玉,为大师做做铺垫,当然大师可能并不需要。
想必大家对这个故事都已经很熟悉了,《窦娥冤》作为我国十大悲剧之一,据统计,约有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由此可见,文章内容和构思之精巧是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作为一个剧本能够从元朝延续至今,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更重要的是通过其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故事传达出了一个发人深省而又感同身受的精神信号——悲剧的那种感人的扩张力在这里展露无遗,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当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极大的惋惜之情悠然而生,加上主人公悲惨的身世以及不公的世道,使得内心深处受到如乱麻一样的束缚,无可奈何却急需寻找出路。
出路在哪里?出路只能托付于天地。无论是否生逢恶人,无论是否家境凄凉,在一个没有法治和公平的社会里,命运的车轮迟早会碾过一个又一个善良的躯体。唉~,窦娥遭遇了几乎所有的不幸,当然也许所有的不幸并不止这些,也许不幸的人还有很多,面对生活的艰辛,面对卑劣的威胁,以死抗争也许并不是为了等待来日的平反昭雪,而那迟来的正义可能抚平人们心头些许的伤痕却难以使死者再生,毕竟人命关天,迟来的正义怎抵得过人命的可贵。然而社会不惜命,人道不惜命,面对屈冤的境地,回天乏术毫无途径,那三声对天的起誓,无疑不是怨恨社会,不是诅咒非人,而仅仅是要说明,让天地作保来仅此而已的说明,说明她是被冤屈的,说明那些人狼狈为奸草菅人命。天地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精神信仰,那象征着无限积极的可能,当一切正义都需要用天地来保证和实施,那法便不是法,那采用此法的社会便不再是人的社会。
社会的确是黑暗,然而在黑暗中也不是没有的希望。我们不该埋怨那时的社会制度多么的专制和不公,当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这一标准,其实不公也就是公平。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我们应当理解,在那个社会那个时代,需要的不是制度,而是某些人,某些掌管生杀予夺大权的贤人、能人、德人。他们便是天地的化身,为哪些能够感天动地的善良人撑起一片可以安居乐业的天地,虽然这些可能来的太迟,虽然大多数人并不会这么幸运,一份精神寄托终归能安抚心灵的疑惑。其实很简单,窦娥和很多善良的人一样,只是要平静的生活,只是要公正的社会。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曲词。曲词的主要它实际上就是说书人的故事文本,成为宋元小说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