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谓的结合就是配合使用、同时使用的意思。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解决不同问题时其效果不一,如果不是经济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一般不会同时使用,事实上,如果经济自己能够正常运转,政府是不会干预经济的也不会主动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目前使用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外围经济的持续疲软,尤其是欧美经济的不景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众所周知,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分别为消费、投资和出口,而与主要发达国家主要以消费驱动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经济总量中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一旦出口出现了问题,经济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减速。所以要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通过补贴以及倡导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措施,促进国内消费,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直接投资项目,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我国目前面临着很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通胀压力可能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就是输入性通胀压力。由于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面临通胀,有出现全球性通胀的可能,再加上美国经济疲软,采取了一系列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企图以牺牲通胀来刺激经济,因此大量印发美元使得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这给我国带来了很严重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其二是由于我国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得食品价格上涨很快,各种经济失衡也带来了不小的通胀压力;其三不得不说游资的危害,游资过处,“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等都给经济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直接造成了通胀压力。因此政府采取了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说得是稳健,但很显然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是从紧的,从提高利率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都体现了政府对于控制通胀的重视。
总的来说,财政政策在经济不振时刺激经济很有效果,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胀方面很有效果,而现在既有经济滑坡的危险,又有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政府之所在货币政策前面加了“稳健”二字而不是“从紧”,可能是由于就全年来说货币政策是先紧后松的局面,如果七八月份的通胀压力下降,政府可能会放松银根,毕竟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是有抑制作用的。
为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积极稳妥、审慎灵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是要继续发展经济。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要“积极”。“稳健”是要控制通胀。通胀压力很大,要防止经济过热,就必须“稳健”。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和具体政策是互相对应的,体现出中央政府的深思熟虑和综合考量。
就财政政策而言,从2008年11月起,我国已实施了两年多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稳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的财政支出,将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三农”、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建设,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明年中央政府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可能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如为了拉动内需,就要增加居民收入,这样在结构性减税的安排上,可能会更加注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通过一系列带有总体减税倾向的安排,实现低收入群体减税增收的目的。
就货币政策而言,“稳健”二字意味悠长。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就是要化解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两难相冲突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一方面,要回收巨量的货币流动性,控制物价;另一方面,要阻击国际热钱的流入。但前者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压力较大、信贷投放惯性较强、外汇占款规模上升、历史存量较高等因素而困难重重;后者则由于美国可能会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深化等因素而难以控制。后者的不可控性,完全可能使我们回收流动性的所有努力被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所抵消。因此,不排除在2011年的适当时机,货币政策由“稳健”重新走向“从紧”的可能。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1.7%的增长速度。而今年由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6.5%。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明显出现。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因此,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稳健就是政府加大对公共品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如果这样,就能够控制住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稳定物价水平,降低整个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让中国经济真正走向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