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俾斯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评价,要史论结合,字越多越好,好的加分

1.俾斯麦2.作为政治家方面的评价
2024-12-16 11:26:5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生于1815年4月1日,殂于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踢出奥地利)的代表人物。

人物简介
  俾斯麦 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1898年去世。俾斯麦画像(20张)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71年),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1871年—1890年),人称「铁血宰相」(德文:Eiserner Kanzler)、「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   最初,作为一个保守的专制主义者,俾斯麦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主义运动。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或社会保险。
编辑本段少年时期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出生。其家族为传统容克,拥有很多土地及庄园 少年俾斯麦
。俾斯麦父亲,费迪南德·冯·俾斯麦(Ferdinand von Bismarck)是一位地主和退休军官,主要与友人打猎,35岁时娶了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俾斯麦的父母,出生背景不同,母亲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并且长居市区,因而有着较为开放、先进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旧。俾斯麦有一个比他年长5岁的哥哥及一个妹妹。俾斯麦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但是其母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虽然其双亲的期望大为不同,但最后俾斯麦同时达成了。   俾斯麦8岁时,被送往柏林小学读书。由于同学大多生长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挤他这样一个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在他12岁时,他进入了中学,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奋向上,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   俾斯麦未满17岁时,便入读了哥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但仍然没有满意。虽然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政府的官职,当上了一个小书记员。   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并结下婚约,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赚钱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再订婚约,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着欠债,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人,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编辑本段铁血宰相的由来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在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 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中年俾斯麦
从政前的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   议员生涯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像。他藉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3岁。   同年,他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发,普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途中,他遇上了威廉亲王的妻子,要求他协助其夫称王,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个请求。后来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镇压了这场革命。   外交官生涯   在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实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行。   在1862年春, 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同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首相生涯   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在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首相”的绰号。随后国王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我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而俾斯麦则 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 了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
编辑本段外交官俾斯麦
  1851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代表   1859年任驻俄公使   1861年任驻法公使
编辑本段三次王朝战争(统一战争时期)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普丹战争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它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普奥战争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俾斯麦与李鸿章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1870年7月19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普法战争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藉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阿尔萨斯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编辑本段称霸之路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利益服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他的“铁和血”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在国内,他为了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于1878年颁布了所谓《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他对外组织军事集团,极力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同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掠夺殖民地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
编辑本段心灰意冷
  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与俾斯麦上出现分歧,在以后的残酷权利斗争俾斯麦中渐渐感到心灰意冷。1890年,75岁俾斯麦向威廉二世提出辞呈,正式下野。威廉一世的逝世意味着俾斯麦的下野。   年83岁的奥托·冯·俾斯麦在故乡的庄园中逝世,闲居期间完成了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后期政治生涯    虽然德国统一了,但俾斯麦这位铁血(Blood and Iron)宰相仍需面对众多国内外问题。   国内问题   在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间的「文化斗争」中,与罗马教廷互相攻击,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结束。再在1878年随即开始「围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压社会民主党。但同时间,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来进行拢络,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国外问题   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它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缔结「三帝同盟」。但于1879年,俄国因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所以退出,俾斯麦随即与奥国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   在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   而在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提法诺条约》,但这损害了英,法等列强的利益,因此列强便请没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麦作出调停。结果在1878年,于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他偏袒英法奥,但在表面上仍表现中立,但这使俄国成了大输家。结果德、俄关系恶化,俄国退出三帝同盟。   这些问题在俾斯麦执政晚期一直困扰着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编辑本段退出政坛
  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继位,称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后随即病故。结果其子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而当时俾斯麦已达73岁高龄,更执政了长达26年。结果在一系列权力斗争中,俾斯麦渐明暸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   奥托·冯·俾斯麦逝世   俾斯麦下野之后,长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并着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最后在1898年7月30日,这位名震天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悄悄离世,享年83岁
编辑本段历史影响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向资本主义列强的重要历史时期。俾斯麦本人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铁血” 政策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德国历史

回答2:

我来帮您简要的回答以下吧,本人不喜欢抄袭,希望您能尊敬
对俾斯麦的评价(我就不直接详细讲历史了,不然让我打3万字也说不完的)
内政方面
俾斯麦是个保守主义者,被自由主义派的政敌形容为保守派最后的锋利的毒箭。可见其政治手段的老辣程度。俾斯麦在内政方面虽然强调自己利益派别的意识形态,但是从他的一些列的政治运作上来看,他是一个务实主义的智者,一切以德意志帝国的根本利益---即统一与稳定为第一要务。所以他往往超越党派纷争。这就可以解释他1878年由于军备问题与自由派分道扬镳,而同时放弃与教皇的宗教斗争---与天主教妥协,以共同对抗社会主义者。他也曾在19世纪80年代为保护容克地主而对俄国这一传统盟友施压---农业高关税。
这一些列的做法可以看出俾斯麦是务实的,甚至有些人指责他完全的机会主义者。他甚至还在当时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福利系统,而被某些保守人士指责为国家社会主义者(而俾斯麦也实际上属于保守力量,哈哈)
对外政策
俾斯麦在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成功的利用与俄国的传统关系(并且在1863年波兰事件上支持沙皇),从而成功地孤立奥地利。最终在1866年彻底打垮奥国,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年他更是老辣的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挑拨法国主动对德意志宣战,取得了外交上的主动,并在军事上打败法国,进而建立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成为帝国宰相之后的外交政策,本人并不是十分的赞许(详情可见本人的空间的原创文章,崛起之后的彷徨----德意志帝国外交政策1871-1914)
总的来讲,俾斯麦在外交上持一种保守政策,希望借助负责的多边外交机制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并且还要确保对法国的孤立。在俄国实力复苏和巴尔干问题进一步恶化以及美国工业力量增强,美俄农产品出口泛滥的大背景下,俾斯麦可以运作的空间越来越狭小
1885年以后局势已经开始无法控制,最终导致俾斯麦被迫辞职,原因在于他无法应对形式的变化---他已经被历史的进程所抛弃
综上所说,俾斯麦的外交内政手段十分老辣,他或许是机会主义者,但他至少从不放过任何的一个机会,在他的手腕下,德意志帝国才得以建立,后期的问题是帝国的系统性疾病,我们无法奢求一个老头子能解决一切的问题
希望您能够满意我的回答,如果能多给点分就更好了,哈哈

回答3: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生于1815年4月1日,殂于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踢出奥地利)的代表人物。

一、 统一德国:根本战略目标的确立

国家根本目标在近现代的德国历史上有很突出的表现,很多史家认为德国的统一作为不言自明的历史义务会很自然的落到普鲁士的头上,这显然是简单化的历史决定论,普鲁士国王除非自觉、否则完全没有必要把德国统一的“义务”大包大揽下来,事实上确实有多位君主满足于其在邦联中的地位而对所谓义务不屑一顾,直至威廉一世执政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威廉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君主,掌权后就决定以武力统一全德,所幸,他任命谨慎自制的俾斯麦为宰相使国家的根本目标始终维系在依据相对谨慎温和的德意志民族主义,统一德意志邦联为帝国,当然“一山不容二虎”,要完成此目标必须或者并吞奥地利或者排除其出德意志①。当然德国统一、尤其是威廉二世上台后德国能力和意愿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国家根本目标

根据大战略原理,确定国家根本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根本战略目标是否集中、明确、合理、有效;各种利益需要以及多种政策目标是否有轻重缓急次序并且明确恰当;手段与目的是否大致平衡;各种手段之间是否大致平衡②。由是观之,俾斯麦以统一德国为其根本对外目标是非常合理和有效的,因普鲁士的确有很多利益目标需要实现,但是只有统一德国既是大势所趋又是战略需要。而且这样的对外目标也与普鲁士所拥有的实力大致平衡,因为举世闻名的普鲁士征兵制和参谋总部体制之军事改革大大增强了其陆军实力,战斗力位居列强之首,因为普鲁士的自由化色彩较浓厚的政治改革的吸引力,更因为被列宁称之为“普鲁士道路”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这些共同使普鲁士的实力大增,达到历史最高水平③。此外,十分善于玩弄政治平衡术的俾斯麦也保证了各种手段间的大体平衡。

既然普鲁士既有能力也有意愿,而且俾斯麦也设计了一个总体性的王朝战争计划,那么统一的前景如何就在于执行过程中领导者的战略智慧和政策水平了。

二、逐步统一:战略和策略

  俾斯麦统一德国战略的第一步,就是进攻丹麦。普鲁士进攻丹麦并非多年谋划的结果,而是历史偶然造成的机遇。但是这样的机遇却为俾斯麦牢牢抓住。由于丹麦国王执意要把石勒苏益格划入丹麦版图、并限制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的传统地位,引起德意志人的强烈反对,很多人表示要参加对丹麦的战争。俾斯麦迅速利用了这个机会,积极准备对丹战争。由此他可以达到一石三鸟之利:首先,可以收并易北河三公国,为统一做准备;其次,可以把对丹战争作为未来对奥战争的预演;最后,还可以在对丹战争结束后制造普奥之间的领土纠纷,以便发动对奥战争时有所借口。当时奥地利不甘落后,也想通过打一场对丹战争牟利。尽管在奥地利舰队的援助下,普鲁士几乎肯定能够征服丹麦。但是,如果丹麦得到俄国或法国的支持,那么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因此,对于俾斯麦来说,普鲁士的当务之急是必须与奥地利结盟,并阻止法国和俄国与丹麦结盟。俾斯麦灵活地运用外交手腕,使俄罗斯不与其为敌(因为普鲁士未插手俄国镇压波兰革命)、反复无常的拿破仑三世坐失良机、而英国则无大陆盟友可寻,最终导致丹麦在抗击普鲁士的战争中没有得到任何外援。所以战争一开始,丹麦很快就被击败。战后,普奥双方签订《加施泰因协定》:石勒苏益格归普鲁士管辖,荷尔斯泰因归奥地利管辖;普鲁士有权在荷尔斯泰因开凿运河、修筑铁路和敷设电缆;劳恩堡以250万塔勒尔卖给普鲁士。作这样的安排被外人看来是“没有谜底的谜语”,实际上却是俾斯麦的诡计,它为后来普奥战争埋下了火种④。

在对丹战争结束后,俾斯麦立即展开全方位的秘密外交活动,为的是在对奥战争中孤立奥地利。他深知,统一德国就等于破坏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安排的欧洲秩序,因而列强是不会作壁上观的。首先他必须稳住英国,为此他对英竭力表现出亲善的姿态:与英国达成协议,降低普鲁士的关税。但是,更重要的是俄、法两国的态度。因为从地缘政治和权力政治的角度看,这两个国家不会坐视普鲁士统一德国,因为德意志的分裂曾使得俄国有可能向西扩张,使得法国有可能占领莱茵河流域的土地。由于俾斯麦在俄罗斯镇压波兰民族起义时的媚俄表现,更由于同为三皇同盟的奥地利之恶劣行径,仍然沉浸于维也纳的王朝道德原则的亚历山大二世作出了在可能的普奥战争中信守中立的承诺。至于法国,俾斯麦摸清了拿破仑三世的脾气:他好大喜功,却又不愿付诸行动,依赖公众舆论,却又犹豫不决、不愿冒险。于是俾斯麦含糊地答应给拿破仑三世某种补偿,表示法国“可以在世界上一切通行法语的地方进行扩张” ,即由法国兼并卢森堡、比利时或者普鲁士的莱茵省的一部分;同时俾斯麦还利用拿破仑三世以支持欧洲民族自决的民族主义者而自居的弱点,巧妙的博取了他的欢心。而且拿破仑三世竟然一直错误地以为在可能的普奥战争中奥地利很快就会获胜,从而他可以从乱世中召开欧洲会议以获取好处。这一切使拿破仑三世表示会很愿意保持严格的中立。与此同时,俾斯麦也寻求与意大利结盟,这一方面可以在未来的战争中使奥地利腹背受敌、两面作战、从而增加他的胜算,另一方面也可以附带地讨好以意大利统一之民族自决保护人自居的沽名钓誉者—拿破仑三世。由于俾斯麦许诺在对奥战争胜利后意大利可以恢复威尼西亚,二者一拍即合。此外,俾斯麦也抛出“男子普选制”来稳定国内政局。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俾斯麦便借口奥地利对荷尔斯泰因管理不善,挑起战端。德国统一的第二次王朝战争(又称德国内战)爆发了。在战争中,德意志大多数邦站到奥地利方面对普作战,但是由于俾斯麦前期外交工作的天衣无缝,各个主要的大国或者中立或者暗助普鲁士,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同盟者意大利,结果在萨多瓦之战中,普军大获全胜。当时,国王和将领们都主张乘胜进军,占领南部各邦,直捣维也纳,扩大战果。但是,俾斯麦却在此时表现了高度的战略节制,他认为,如果过分凌辱奥地利和南部各邦,不仅会加强反普势力,妨碍德国最终的统一,而且有可能招致法国出兵干涉。尽管奥地利也是一个十足的德意志国家,但是一国无二主,在国际形势不允许和普鲁士的实力无以达到吞并奥地利帝国之时,把奥地利排除出未来德意志帝国疆土之外,这无疑是最明智切实的选择。于是他力排众议,坚持适可而止。在最终签订的《布拉格和约》中,奥地利放弃了对荷尔斯泰因的统治,同意普鲁士吞并汉诺威、黑森、拿骚和法兰克福,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联,同意美因河以北诸邦在普鲁士领导下成立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除要求奥地利缴纳少量赔款外,没有割取奥地利一寸土地。对奥地利的这种宽大处理,既展示了俾斯麦战略上的恢宏气度和高度节制,也在策略上为后来对法战争中争取奥地利保持中立打下了基础。

普奥战争后成立了普鲁士控制的北德意志联邦。但是南部的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斯—达姆斯塔四邦仍然置身于联邦之外。俾斯麦没有因为它们在普奥战争中站在奥地利一边而惩罚它们,也没有强迫它们加入北德联邦。但是他却利用了拿破仑的野心,促使南德诸邦与其缔结同盟。原来俾斯麦把普奥战争后拿破仑三世对莱茵河诸邦的吞并野心通知给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诸邦政府,从而在南德诸邦造成了恐惧法国的心理。利用南德的这种心理状态,俾斯麦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同时,在外交上,俾斯麦细心洞察列强关系,不失时机的加以利用。由于英国固有的大陆均衡政策,希望加强中欧反对周边的法、俄两大强国;意大利希望赶走法国在教皇国的势力;俄国在东方问题、波兰问题与法国矛盾重重,也由于普鲁士支持俄国关于修改克里木战争后巴黎条约对黑海中立化的规定;同时奥地利已无心恢复在德意志的地位,宁愿先集中全力重建二元的奥匈帝国、再向巴尔干发展,所以这些国家在未来的普法战争中大都或者保持中立或者与之结盟。此时自作聪明的拿破仑三世把法国带入了空前孤立的死胡同,但是法国已无路可走,它只有孤军奋战才能挽救其在欧洲已丧失的优越地位。此时,企图挽救颜面的拿破仑三世竟然愚蠢到要求“普鲁士保证霍亨索伦家族不能有人继承西班牙王位”,致使老谋深算的俾斯麦把删节后的“埃姆斯密电”透露给报界,于是法国舆论大哗,拿破仑开启了战端。普鲁士与南德诸邦一起并肩作战,很快就取得了色当大捷。而且由于俾斯麦在开战一周内公布了积压四年之久的贝尔德梯关于法国对比利时要求的草案,以“低地国家保护人”自居的英国更无心支持拿破仑的冒险,俄、奥、意也先后宣布了中立。至此德国统一的大道已畅通无阻,于是在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成为这个帝国的宰相。

但是,令人颇为费解的是俾斯麦没有像对待奥地利那样也慷慨大度、有节有制地对待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占领致使此后德法成为不可和解的死敌,他们之间的限制和反限制由此成为主宰此后近百年国际关系史的关键问题。

三、结语

外交在国际关系中到底能够起多大作用?俾斯麦用生动而富于传奇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大部分情况下外交可以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大部分问题,剩下的就交给战争去完成吧”⑤。但是这样的外交家必须是有自觉战略意识的外交家,有明确的根本对外目标、有合理集中有限的阶段性目标、更要有果断坚韧节制的意志品质;这样的外交家也应该把战略思维贯穿于具体的策略中,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变的原则,除了实力和能力,没有任何国家是不可以结盟的,也没有任何国家不会成为本国的敌人。对于这些如此高深的要求,俾斯麦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为我们写就了一个永远的范例,除了对法国的几近偏执狂式的刻薄。也许俾斯麦的能力真如基辛格所言之超出了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如此高明的手腕、如此纵横捭阖的国际关系、如此难以企及的丰功伟业的确是只属于他自己的光荣。此后的德国领导者或者国家根本战略目标模糊、不切实际,或者妄自尊大、不懂节制,或者只重军事策略而无视国家大战略,演绎了几乎一个世纪的历史悲剧。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俾斯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驾驭历史史料的能力,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待我们今天的世界,这是非常重要的。

回答4:

论俾斯曼也算不上让德国成为了欧洲的霸主,但是他的功绩是帮助德国完成了统一。

论战略,我一直认为欧洲很少有战略家,这也是和欧洲这个国家本身所具备的战略空间狭小有关系吧。整个欧洲能够出现军事战略家的可能就是俄国了,毕竟俄国的战略空间要比欧洲其它所有的国家都打很多倍。

除了俄国能够出现战略家外,英国也出现了不少的战略家,但大多数都是外交战略家。在英国称霸世界的那段时间,除了依靠强大的海军之外,总是联合某个国家和他最大的对手开战以削弱对方。如联合荷兰打西班牙,在联合法国打荷兰,接着联合普鲁士、奥地利打法国。一战、二战也莫不是如此。
铁血宰相的由来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在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 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中年俾斯麦
从政前的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

回答5:

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