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句式分哪几类?如何判断?

2025-01-02 17:31:5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要读懂文言文,要会翻译句子,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否则便无从下手,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于后置等,我们怎样去判定一个句子是属于哪种特殊的句式,有没有什么标志?当然有。这篇文章,我们将来一个文言句式大集合,领着大家一同去寻找句式中的特殊标志。

  常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此外还有一些由特殊的常见发语词引起的句子。其中第一大类就是判断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的句子。

  (1)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者,……也”。

  [例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虢,虞之表也。

  (2)另一显著表示是“乃”、“为”联系主语和谓语。

  [例句]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3)用“是”表判断。

  [例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句]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二、省略句

  所谓省略句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有某一个成分省略了,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常见的省略的句子成分有:

  (1)省略主语。

  [例句]

  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瘘管、手脚蜷曲(病)……]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

  [例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

  [简析]

  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3)省略介词结构中的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

  ①至则无所用,放之( )山下。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 )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简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古汉语中常有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例句]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简析]

  ①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和判断句不同,省略句是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弄清楚句子的主谓宾,我们就会清楚缺少了什么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主谓,谓语之后如果还有任何修饰词,那么想必就是缺少宾语了,欲了解更多的文言句式,请看中篇和下篇。

  要读懂文言文,要会翻译句子,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否则便无从下手,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于后置等,我们怎样去判定一个句子是属于哪种特殊的句式,有没有什么标志?当然有。这篇文章,我们将来一个文言句式大集合,领着大家一同去寻找句式中的特殊标志。

  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判断句和省略句,在本文中我们将讲讲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两种在文言文中才有的特殊现象。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

  [例句]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小结]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句]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简析]

  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2)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疑问句就是包含“何”、“安”“谁”等可以作为宾语的疑问词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要把作为宾语的疑问词放在动词前,翻译的时候应该先翻译动词。

  [例句]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3)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句]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

  [简析]

  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例句]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⑤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

  “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四、定语后置

  要了解定语后置,可以牢牢抓住集中常见的格式。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句]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句]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句]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本文我们讲了宾语后置和定语前置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有比较鲜明的标志,善于把握这些标志,可以让我们迅速地判断这两种特殊的文言现象,千万要记住哦!

  要读懂文言文,要会翻译句子,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否则便无从下手,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于后置等,我们怎样去判定一个句子是属于哪种特殊的句式,有没有什么标志?当然有。这篇文章,我们将来一个文言句式大集合,领着大家一同去寻找句式中的特殊标志。

  常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在上篇和中篇,我们已经讲了前四种常见的文言句式,在本篇当中,我们将讲到被动句和几种固定的句式和用法。

  五、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句]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六、古文常见句式

  (1)“如……何”、“奈……何”、“若……何”。这三个句式的意思都是“把……怎么样”

  “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

  ①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②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2)“……孰与……”、“……何如……”、“孰若”、“孰如”、“何若”等。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例句]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③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备注]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例句]

  ④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⑤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3)“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例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②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4)“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例句]

  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世方乱,安以富为?

  ③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例句]

  ①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②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③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6)“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例句]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②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④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⑤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⑥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在这篇中,被动句属于我们初中必须掌握的句式,其余的包含着特殊的标志的句子,虽然不在中考之列,我们也在这里提出来,是为了让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利用这些特殊词语来理解语句和翻译句子。到此为止,我们已经集合了所有文言文的句式,你学会了多少呢?

回答2:

介词短语后置句就是状语后置句
分为状后,宾前,定后,主谓倒装,省略等等
状后 通常中间有个介词比如于..
宾前 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一般以动词结尾名词却放在了句首
定后 这个比较简单 通常放在名词前比如漂亮的 等等 放到句尾就成了定后
省略 顾名思义就是省掉了成分通常是主语介词等一般吧文言文翻译出来就不难看出省略成分了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
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楼主 我这么辛苦打了这么多字 给最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