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境?语境是言语环境或使用语言的环境的简称,也指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环境,也叫“交际场”。
“语境”从字面意义来看,就是“语言环境”。但现在人们已经把一些非语言因素纳入了语境的范畴,由此语境产生了狭义和广义两个含义。狭义的语境专指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语言单位的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与言语作品——话语所出现或处在的环境。广义的语境指所要考察的事件(非语言的)所出现的环境。我们可以称前者为“小语境”或,称后者为“大语境”。
总的来说,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作品的上下文或说话的前言后语等,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语体环境等。本文是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来谈语境的影响作用,所引用的是广义的语境也即“大语境”。
二、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语境影响着言语交际行为。从言语表达和言语接受的两方面来看,语境对言语交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制约和解释两种功能上。
言语交际的环境是由表达者、接受者、(旁听者)和交际时的客观环境组成的。从言语表达方面说,语境限定、制约着表达者的言语内容和使用的语言形式,表达者只有运用适合语境的语言,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而从言语接受方面来说,语境语言形式和语言接受者都有解释的作用,语境能使语言形式与某个特定意义联系起来,语言形式的意义因语境而明确;接受者只有把话语放置到特定语境中来解码,才能较准确地把握表达者的会话含义。本文主要探讨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
三、语境对言语表达的制约功能
作为表达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使接受者能准确地理解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式的意思,从而获得最佳交际效果。这样,表达者必须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表达式。在交际过程中,表达者如果能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表达式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那就可以使表达更恰当、得体。
常言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句话百样说”说的都是表达者要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具体的语境对言语的表达制约功能。
(一)同一句话,表达不同的含义
“下雨了”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它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如果一个人看到外边滴着雨,说声:“下雨了”,可能是在自言自语或者告诉他人一种客观事实;如果是外边晾着衣服,这句话是在提醒自己或者他人收衣服;如果这时小孩要去上学,这句话则是提醒小孩带雨具。
(二)不同的话,表达同一个意思
一对倾心相爱的恋人,女方对男方撒娇地说“我恨死你了”和“我爱死你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还有“你真好”和“你真坏”同是表达女方对男方的喜爱和赞美。
(三)残缺的话,表达完整的意思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根据言语经济的原则,会根据对话者所共知的背景情况而省略一些成分。因此,在言语交际中,有些句子是残缺的,但是这并不妨碍表达者圆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接受者也能获得完整的信息,原因就在于语境在此提供了潜在的信息。
如:在兰州的公共汽车上,乘客买车票说“两个兰大”,很显然这“两个兰”是一种残缺的省略的语言形式,但售票员都能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要买两张到兰州大学的汽车票。”
(四)说的是一个意思,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
在交际活动中,有时候,说话人表面上陈述的是这一意思,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只要结合一下交际的场合和背景知识,就可以理解表达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有这么一段情节描写:有一次,贾宝玉和林黛玉发生口角,后来贾宝玉千不是万不是地向林黛玉道歉。两个人和好之后,被凤姐拉到贾母那儿看戏,碰见了薛宝钗。贾宝玉在说话时无意中奚落了薛宝钗,黛玉非常得意,并问:“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博古通今,样样都知道,怎么连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博古通今,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没说完,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四、语境对言语理解的解释功能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不仅需要表达者把握好表达要义,适合语境,而且需要接受者把话语放置到特定语境中来解码,联系表达者的特定语境,才能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
语境对言语理解的解释功能主要表现在它能排除任何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语境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句子都不可能突然出现或孤立存在,而总是以一定的时间、场合、目的、方式等为其条件的。所以可以说,只要有歧义的话语进入到具体的语境中,歧义就自然排除了,人们对言语的理解也就更容易了。
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字词的多义、句子结构的歧义、语境的歧义。
(一)多义的字词在一定的语境下意义单一
多义词、多义字在汉语中普遍存在,一个字、词有多种含义,很多是只要放在一定的语句中就能分辨其意义,但也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思的词语。
比如,“他是背着包袱离开家的。”“包袱”的歧义仅靠其所在的句子是无法消除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背着一包东西离开了家”;也可以说“他带着思想负担离开了家”,在这里词语“包袱”的歧义并没有消除,只有借助特定的语境才能确定其真正含义。
(二)句子结构上的歧义在语境里消失
例如“这是快乐的开始”。这里“快乐”就有两种词性,可以把它理解为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形容词。当“快乐”充当名词时,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这是快乐开始了”;而当“快乐”充当形容词时,这句话的意义就是“这样的开始是种快乐的开始”。
可见,一句原本充满歧义的话,放到一定的语境里原来的歧义就不存在了。
(三)语境的歧义靠语境来消除
语境是指通常语境下并无歧义的句子在某种特殊语境的作用下产生了歧义。这种歧义产生于表达者或接受者使用语言时所依赖的某种特殊语境。
如有一则阿凡提的故事,说的是阿凡提当理发师时牧师常来理发,却从不给钱,于是阿凡提想惩罚他。有一次,牧师又来理发,阿凡提给他剃光了头,刮脸时问他:“牧师,是否要眉毛?”“这还用问,眉毛岂能不要?”牧师说。“好,你要我就给你!”说着,嗖嗖几刀,就把牧师的眉毛刮下来递到他手里。牧师气得说不出话来,谁叫自己说要呢。“牧师,胡子要吗?”阿凡提又问。“不要,不要!”牧师连忙说。“好,你不要就不要。”嗖嗖几刀就把牧师的胡子刮下来。这种语境所制造的歧义,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综上所述,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制约表达者的话语组织和语义表达,同时也制约着接受者对话语的表达。所以,表达者必须根据语境来建构话语和调节话语;接受者也必须根据语境来理解话语,根据语境的变化来完善对话语信息的准确把握。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你看看这个链接,人家已经说得很好了,我就不再赘叙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324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