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引起感染所致的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或动物源性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
野生动物与家畜是狂犬病的传染源,人类狂犬病主要由狗、猫直接传染为主,其次为狐、狼、豺、鼬、浣熊、吸血蝙蝠和其它食肉哺乳动物。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唾液腺中含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抓伤,或舔舐黏膜及新创面而进入人体,轻微擦伤处被带毒的动物舔舐,也有可能感染狂犬病。
病理学机制
病毒首先在入侵部位增殖或直接扩散蔓延,进入邻近的神经末梢,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组织移动,在神经细胞内大量增殖,迅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普遍性感染而发病。病毒通过传出神经传播到唾液腺,进一步增殖,从唾液等分泌液中排出。
临床症状
1.潜伏期:一般集中于30~90天。被咬伤的部位距头部越近、伤口越深越大、咬伤伤口越多、咬伤部位越没有衣物保护、伤者年龄越小,潜伏期越短。
2.前驱期:持续2~4天,病人头痛、发热、烦躁或恶心,伤口愈合处麻木、痒、疼痛,皮肤有蚁行感,并出现神经紊乱和行为改变。
3.兴奋期:发病2~4天后病人兴奋性增高,惊恐不安,水、风、声和触摸等刺激均可能引起病人咽肌痉挛疼痛,引起恐水症,此时神智大多清醒。
4.麻痹期:发病5~6天后,患者逐渐安静,痉挛停止。表现为进行性单瘫或全瘫,以肢体软瘫多见。一旦波及延髓中枢,很快会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从发生到死亡最多不超过10天。
预防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因此控制此病,关键在于预防。
1.暴露前免疫(预防性接种):对高危人群(兽医、畜牧人员或屠宰员等)应定期预防性接种,建议在狂犬病高发区实施大规模免疫接种。
2.暴露后免疫(治疗性预防接种)
2.1伤口处理:
(1)及时彻底清洗、消毒,用20%的肥皂水或清洗剂(如0.1%新洁尔灭,二者不可合用)充分洗涤10~20钟,再用清水充分冲洗所有伤口。较深伤口用注射器深入伤口深部进行充分的灌注清洗。用75%酒精消毒,然后用3%~5%碘伏涂搽。
(2)在伤口周围和底部浸润性注射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
(3)延缓缝合,尽可能使伤口暴露。若须缝合,则须在局部浸润注射抗血清,切不可缝合太紧。
2.2.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1)剂量:抗狂犬病血清40IU/kg,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kg。(2)过敏试验(3)同时注射时首针疫苗剂量加倍。
2.3.注射疫苗:(1)目前WHO推荐,我国规程:全程5针法即0、3、7、14和28天各注射一针。(2)严重咬伤者联合使用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注射时首针剂量加倍,并于全程免疫后15、75天或10、20、90天加强。
3.再暴露处理原则
3.1. 全程免疫接种疫苗后一年内又被咬伤,0、3 天各注射一针,暴露严重者可在第7天注射第3针。
3.2. 一年前全程免疫接种后又被咬伤,需要全程接种疫苗。
3.3. 三年内全程免疫接种经加强者又被咬伤,可0、3 天各注射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