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心理作用吧。
近几百年来,元明清三代,基本上都建都于北京,所以有将北京腔普通话定为“官话”的传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嘛。也就是说,最近几百年,中国的官员必须会说这种类似今天普通话的“官话”,而头面人物为了体现自己的见世面和不俗,也要学“官话”。这样,政治和经济的作用,提升了“官话”的语言地位。这时,语言的社会功用也体现了出来,社会要求出现一种“社会通用语”。而北京腔普通话,全国的精英和一些百姓都能听懂,使用范围自然比南方各方言要广。所以在民国时期,就顺势正式定北京腔普通话为“国语”了。全国也接受了。二三十年后,新中国成立,也继承了这种制度。毕竟,大家已经接受,习惯并融入了,再改来改去,会觉得别扭。另外,新中国的首都也是北京,说普通话对他们更好。
现在的普通话定义基本上是以中国文学经典为语法,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话为基本音。
深入的探讨一下,那么中国历史上的这种“社会通用语”是否与元明清民四代一样,都是“普通话呢”?个人认为,恐怕不是。在一两千多年前,北京虽然也重要,但长安更重要。长安一直都是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那么同理推论,一两千年前,中国的“社会通用语”是西安腔普通话......呵呵,感觉别扭吗?
其实,你感到的这种“别扭”,正与你问题中所说的“好听”,性质是一样的。——心理因素而已。简而言之,就是“习惯成自然,自然不习惯”。你适应了普通话作为“社会通用语”,自然觉得它好听了。平心而论,各方言各自有风味,单纯作为语言,是不好说谁好听,谁不好听的。
非也。普通话之所以会听起来“正式”、“好听”,是因为长期以来的一种习惯罢了。人们已经把它定格为“标准”。要是重立以其他方言(比如说上海话)为标准,全国推广。过个几年几十年,人们就会觉得这个普通话同样那么正式,好听,舒服。因为人们已经慢慢习惯,认定这个标准。
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觉得纯正。方言就像一盘盘菜,各有各的味道。即使是北京话也一样。但普通话是根据北京话再改的。感觉很清淡。
不管什么,比如百度的模板一样,默认的总是最简单最纯正的。。
字正腔圆,从音调上来讲确实比较好听。
是吧,但方言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文化遗产,同时,有时候听听方言,比如重庆话,都觉得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