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究竟在考什么?它应该考什么?这是全社会都在讨论的问题。有人把高考说成是应试教育的总司令、指挥棒。在他们看来,高考不除,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人把高考说成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因为高考是一次对意志的考验。第三种看法就是把高考当成是一次平常的考试,只不过这次考试的结果会影响一生,可是追根究底它毕竟是对知识的考察,只要认真学习,就肯定能过这一关。
高考结束已经几个月了。回顾那次考试,以及由此联想到的整个高三一年的紧张,还有过去十几年的学习生活,我颇有感触:高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考察,而且还是对一个人素质的综合检验,要想在高考中取得成功,光靠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你具有全面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自信、进取、踏实、肯干……总之一言难尽。而且在我看来,在高考中取得的成功,与将来事业的成功是有相通之处的。二者都对成功者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这些要求中的大部分是相似甚至相同的。所以作为一个高考中的成功者,我想把自己的一些体会和认识跟大家分享,同时也是对我多年学习生活的一个总结。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且不论他们对我的教导,光是生我养我的父母之恩就难以报答。我能有今天的成绩,是我有如此优秀的父母一如既往、毫无保留地支持着我,指引着我,鼓励着我。
下面就步入正题吧,要成功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我就从自己的视角,谈一下我体会最深的几点。
一、强烈进取心
成功需要强烈的进取心就像汽车需要发动机一样必不可少,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争强好胜。虽然我们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熏陶,认为想干大事的人就要埋头苦干,要谦虚,不可强出头,对争强好胜不以为然。正如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但我认为不是这样,在一个集体里你如果没有一种想冲到前面去的欲望,真的是难以出人头地。当然争强好胜也要有一颗平常心,这个问题我下面会谈到。
我个人由于经历与众不同,所以属于不甘人下的那一种。我生命的前九年是在农村度过的,但是我们家并不在农村。因为当时我父母在地质队工作,单位就在一个落后的小县城附近,所以我们地质队的小孩没有选择,只有在当地念小学。但是我们毕竟是国有单位,所以条件比农村里孩子的条件好得多。于是农村的同学大概是出于嫉妒吧,总跟我们过不去。由于我那时身体瘦弱,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放学都被他们打,现在想起来真是耿耿于怀。但是很奇怪,我当时并没有想叫父母去把他们也收拾一顿。我的想法是:等我长大了干了大事,当了县长,看我怎么收拾你!
这种想法现在看来是有点幼稚可笑,然而就是这个幼稚的想法和那些痛苦的经历激励我在小学前几年努力学习。既然我打不过你,我就要学得比你好,有点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意思。虽然后来我离开了那里,但我永远忘不掉那些痛苦的回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本是自然之理。然而现在有些人的想法却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要追求什么“天高任鸟飞”的感觉。认为待在一个整体水平较低的集体里领先的快感更重要,而不愿意去一个高水平团队中寻求挑战。他们往往会为这种选择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在我看来,不过是欺骗自己,寻找心理安慰罢了。这话虽然有些不好听,但是忠言逆耳,一旦做出错误的选择就会带来惨痛的教训,到那时可没有后悔药可吃。这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虽然受害者并不是我而是我的一些朋友。
那是在考高中报志愿时,当时我就读的中学也算是很不错了,有一批水平很高的学生。然而在报考高中时却分成了两派,一边报一中——它在我们那个城市的地位好比北大清华,另一边还是报考母校。我本来是选择后者的,因为当时我还以跟母校的感情为重,并没有意识到身处一个高水平的群体会给自身带来多大的改变。
让我重新做出选择的原因是我的堂哥和我的一次谈话。他极力主张我去考一中,他自己就是一中毕业的,所以对上一中的种种好处有切身的体会。我最终被说服了,在最后时候改报了一中。
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没有错。我们这批同学分属两个不同的中学以后,一直心有疑问,想知道到底谁的水平更高,想找个机会比试一下。后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两边差距之大,让人无法理解。我们考高中时的第一名,当然在原来那个中学现在还是第一名,他在高考前第一次联考的成绩远不能与当年的水平相提并论。不只是他一个人,他们那边的同学与我们一中原先相同水平的同学相比,几乎都有一个层次的差距,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形成了这种差别。显而易见,身处一个优秀的群体,确实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大幅提高自己的水平。
正因为这样,在三年后我再一次面对类似的选择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北大,尽管这样我可能成为“凤尾”,但同样也有机会成为“凤头”。而那些未能上一中的朋友这次就必须为上一次错误的选择付出代价。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人往高处走”,而我的朋友们也会吸取教训,作出正确的选择。
前面说的都是单纯的进取,然而只有一门心思的进取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远大的目标,才能有为之不懈努力的力量。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许多成大事之人,都从小就有超忽常人的大志向。周总理那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到过,可你是否认真思考过?这不仅是个普通的赞扬我们领导人的故事,它还有着深刻的含义。现在的孩子很少有能像周总理一样说出自己的发自内心的理想,他们往往都只知道千篇一律地说长大想当科学家、解放军等等。而若有小孩说出周恩来的那句话,反而会被大人们当做小儿戏言而满不在乎。但是我们看看孙中山先生,他能为了国家,而放弃已经成名的医生职业,毅然投身革命;再看鲁迅先生,他先是想靠军事来强国而去学军事,后又认为实业可以救国而去学开矿,可是他又觉得只有实业也不行,中国落后因为人种的先天不足,要想强国必先改造我们的人种,所以出国学医,直到他最后意识中国要振兴,要靠精神,于是拿起了笔做武器,成为一代文豪。
在读这些故事时你是否认真思考过:我们选择职业的时候是以什么为依据的?结果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将来想要干的事,要么是挣钱多,要么是好就业,却从未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更不用说为此来改变职业的选择了。你也许会说:“我又不想成为英雄,何必要学鲁迅?”那我会反问:“为什么不呢?有什么不可以?有那样的想法说出来很可笑吗?”至少我不再隐瞒自己的想法。当我有一次一本正经地对妈妈说我长大想得诺贝尔奖时,她却大笑不止,觉得不可理解。然而我认为这种想法很正常,要想成功就是要敢于拥有远大的理想并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前进。否则如何成功?老天只会设立成功之门,通向那里的路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
说了这么多,只是因为我觉得进取、向上的精神真是太重要了。没有这精神,再聪明,那也只是没有基础的海市蜃楼。要想干一番大事业,那就先问问自己:我有理想吗?我有进取的决心吗?如果有,那么就用这理想来指引自己,用这进取心来推动自己,朝目标奋步前进吧。
二、充分的自信
谈到成功之道就不能不谈自信。自信的含义固然简单,然而要真正做到充分而不过分的自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所提倡的自信,不仅是简简单单的相信自己,还包括那些只有自信才会拥有的心态,后者更为难得也更为重要。
自信的力量是巨大的。虽然没有人能解释自信这种纯精神的东西是怎样影响了我们行为的结果,但这种影响又的确存在而且有时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我是相信这种作用的,尽管我不知道它作用的机理。但是我因为缺乏自信吃过亏,也因为自信获得过成功,所以我对自信的魔力深信不疑。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去年参加生物竞赛的经历,虽然那次我并非最终的自信受益者。故事开始于4月份,当时老师通知我们要参加生物竞赛,那时离初赛已经不到一个月了,大家心里都很没底,更令人不安的是另一所中学已经准备了好几个月,专门办了竞赛培训班,而我们中学却是第一次参加生物竞赛,一点经验也没有,有的只是人手一本的竞赛辅导书,仅有的几次辅导。
然而也许是出于浓厚的兴趣吧,我当时心里自然而然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进最终只有三个人的省代表队。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不可能的:一边有长期的培训,一边却差不多什么都没学,真可谓“不战而成败胜负已定也”。可不知怎么回事,我当时就坚信我能进省队。在“五一”长假里,我就靠着这种自信,在图书馆里学完了一本竞赛书,又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浏览了其他一些生物学教材。但是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理论考试中我只是第五名,虽说这个成绩已十分不易,但离省队还有一段距离。至今我还奇怪的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我仍然坚持着我的信念,相信自己通过实验考试能杀进前三。结果我成功了,如愿以偿进代表队,这种看似偶然的结果实则与自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如果故事就此终结,那还不至于让我对自信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是随后因为缺乏自信的失败,才让我恍然大悟。进入代表队就意味着要参加全国比赛,而甘肃省由于各种原因,总体水平不高,历来参加全国比赛成绩不佳。至少生物竞赛只得过三等奖。所以我进代表队之后,思想来了个180度大转变。由充满自信到自信全无,那时的想法是只要去拿个三等奖回来就行。后来的细节也不用多说,反正最后我们得了三个三等奖,成绩公布的那天晚上我和队友谈心,大家都说出了相同的感受:你想得一等奖未必能得到,但是想得三等奖就绝对得不到二等奖。我们不只输在知识上,还输给了自己,我们太不自信了。
正是如此,障碍是自己设的,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办到的事,难道能成功么?
除了以上这种直接的自信,其实自信还有许多其它的表现。我认为“将军头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也是一种自信,而且是更高层次的自信。“小肚鸡肠”却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
当你真正相信自己的时候,就不会对别人的挑衅有过激的反应。何必要生气呢?不论你再怎么气我,你还是不如我,我何必要和你一般见识。大家一定都知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伐魏时,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不能久留,故派人给司马都督送去一套妇人衣服,寓意其胆小如妇人。没想到司马懿不但不生气,反而当场穿上了这套女装,让诸葛亮妙计难成,只得回兵。司马懿之所以能这样泰然处之,正是因为他有绝对的自信,只要自己不出战就必胜无疑,何必在这些小事上跟孔明计较呢?
相反,周公瑾却被孔明给活活气死了,他处处怕输给诸葛亮,结果呢?不但输给了诸葛亮,而且搭上了身家性命。现实生活中,却真的存在类似这样的例子。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他本来学习也不错,但从不愿给别人讲解问题,却很喜欢问问题,好像生怕别人超过他一点。这有什么必要呢?根据我和大多数同学的体会,我们身边的同学固然是我们的对手,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们是个利益共同体。正如前面说过的,自己所在集体的提高,对自己也有间接的提高效果。再说,一个人如果连他身边的人都不能容忍,他又怎么能进步呢?这位同学后来也很惨,因为他只想索取不愿付出,渐渐地同学们都不再乐意帮助他,甚至在其它活动上也开始疏远他。虽然他学习很刻苦,但始终不能有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他还失去了许多美好的友谊。
我是非常愿意解答问题的,但一开始有许多人问我问题时我也犹豫过,怀疑这是否会影响我。后来我发现,通过向别人讲解问题也能发现自己的不少不足,有时自以为已经弄懂的东西在给别人讲解时却漏洞百出,而只有把一个问题完全弄懂后,给别人讲解才会游刃有余。推而广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就应该放心地去帮助他人。
自信还表现在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能患得患失,对得失需要有理性的思考,对成败也要有清醒的认识。我听说过一位同学,他在所在的中学是绝对的第一名,按照经验,他考上清华北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保送到一所一般的一流大学。当被问及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时,他的解释有点莫名其妙。他说三年前考高中前他就是稳拿第一,但在中考中却发挥失常,未能进入前二十名;半年前物理竞赛他也是壮志雄心,最后却也名落孙山,没有进入代表队。由此他推论,高考前他每次都考第一这不但不是好兆头,反而是危险的信号,预示着高考也很有可能发挥失常。与其冒险,还不如保送。
这种推理很可笑是吧?然而在那种敏感时期若没有足够自信,很多人都会做了类似的傻事。怎样才能有应有的自信呢?其来源于对自己理性、客观地认识。正确地认识自己,拥有宽广的胸怀,平和的心态,这样的自信,它会给你带来难以想像的力量,制造出乎意料的成功。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让自己拥有它呢?
三、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一方面是敢于挑战自己、挑战极限,另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显然这两件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然而,一个人的提高,就是通过不断地突破自我实现的。每个人都有许多弱点,而这些弱点就好像成功道路上的一道道关隘,需要去攻破。
其实人的潜力之大,往往自己都意识不到。一个人的极限如何,往往只代表了他挖掘到了什么程度。那么如何去挖掘,如何去突破呢?我觉得把自己逼得没有退路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时候,每个人才会尽其所能向前冲。大家应该都听过“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故事吧?去年我也“背水一战”了一次。
现在想起来,去年的后半年,我就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整个暑假由于要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一直在学习生物。生物竞赛刚结束,却又轮到物理竞赛,说实话,物理竞赛复赛被淘汰后,我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我被告知进入了化学竞赛全省集训队时,不但一点没有高兴的感觉,相反,我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一边是紧张的高三的复习,另一边是难以割舍的化学竞赛。当时我父母都是反对我继续参加化学竞赛的,他们怕因此耽误了我的高考复习。但我经过考虑后,决定参加集训。既然参加,就要全力以赴,不但要证明我的能力,而且要挑战一下极限。既然参加集训,那就得尽自己最大努力进入最后的代表队。
可惜,不幸的是,我进了代表队。为什么是不幸的呢?因为这意味着整个一学期我就得同时面对繁重的高三复习任务和化学竞赛的学习。有了生物竞赛的教训,我发誓这次不能重蹈复辙,一定要充分地准备,扭转我省的历史纪录。而同时,我又不愿放弃高考复习,所以我选择了两者兼顾,而且我做到了,我突破了极限,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那几个月我没有1点前睡过觉,因为我要同时学习大学化学的课程又要完成学校的作业,但是我并没有崩溃。是什么支撑着我呢?是坚强的意志,有时候精神的力量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现在回想起那些经历,让我明白了:当你遇到挑战时,少说几句“我不行”。多问问你自己:“我为什么不行呢?”“我真的做不到吗?”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挑战自我,许多困难远没有看上去的可怕。这里让我借用毛主席的一句名言:“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坚强的意志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毅力和坚持。许多困难的克服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要挺住,别趴下,再多坚持一会儿。你多坚持一会儿,困难就认输了,你要最后未能顶住,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这种坚持对于高考复习极为重要,因为经历持续几个月的紧张学习,其实每个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那段时间我真的感觉好疲惫,不仅是身体的疲劳,更可怕的是身心的疲劳。我那时就觉得真想什么都不管,好好地睡一觉,睡个天昏地暗再说。但是如果这样那就全完了。我们老师有个比喻说得很好,他说我们多年的学习就像在拉一张弓,越拉越紧,而高三一年,其实就是维持这个紧张度。我们都能想象,拉弓的过程其实比较容易,但把弓拉满瞄准时是最难坚持的。高三一年就是这种状态,其实你什么也不需要做,只要保持这个紧张状态。自然能在高考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不管怎么说,坚强的意志不是容易拥有的。与其它素质相比,拥有它得付出更多的代价,忍受更多的痛苦。但是一旦拥有,你将会发现它为你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它可以让你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激动人心,激发斗志,绝对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四、技巧与实干
前面说了三个精神方面的素质,现在该说一说行动了。之所以把技巧和实干放在一起,是因为我觉得两者的结合尤为重要。有太多的人要么只重视技巧,要么只会埋头苦干,但就是忽视了这两者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我遇见过一些同学总是问我:“你到底是怎么学呀?”这种问题让我不知所措,我认为实干还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对这种问题的回答就是:踏踏实实地学。技巧呢?可以说是一种对实干必不可少的修饰。
实干者,不仅要干,更重要的是要实。干是容易做到的,实则有一定的难度,我也经历过一个由不实到实的过程。刚升入高三时,大概是因为大家学习热情突然高涨,问问题的同学变得非常多,每次下课老师都被团团围住。可奇怪的是这时我并没有找到多少问题,这让我非常焦虑,总怀疑自己是不是学习方法不对呀?会不会又错过了什么重要的知识点?渐渐地,我的学习就变成了对问题搜索而非对知识的学习。还有类似的参考书问题。高考辅导资料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每看见别人拿着一本参考书,就会担心自己没有怎么办?会不会比别人少学许多东西?于是没什么用的书也是买了一大堆。
突然有一天,我问自己,我究竟在干什么?我在追求什么呢?我这么做有必要吗?我真正应该做的不是跟别人比谁问的问题多,比谁的参考书多,而是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别人问的问题也许我会做,而我要实事求是地寻找自己的问题,弥补自己的缺陷。别人的参考书也许我并不需要,我所需要的不过就是认认真真地把已有的书学懂学透。正因为我要对自己负责,所以要实干。实就要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只有实干,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当然,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了。与实干相比我更会利用技巧,有时可以说是投机取巧。我能保送上大学,主要靠竞赛成绩,而我之所以选择生物和化学两门学科竞赛作为突破口是有原因的。因为我经过观察,发现甘肃省竞赛的争夺主要集中于数学和物理两门。再考虑我的实际情况,从来没有参加过数学竞赛训练,再去争取数学竞争赛有突破,无异于飞蛾扑火。物理竞赛虽然成绩不错,很有希望,但是它的考试时间与生物竞赛相隔不远,估计会互相影响。而选择生物一方面是因为我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是生物竞赛在我省是个冷门,更有希望出好成绩。选择化学呢,就是因为物理时间冲突而化学的竞争也相对不太激烈。要想保送,至少应该在两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结果我成功了,两门主攻都进入了省队,而另外两门也获得了省级一等奖,这样就顺利地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但有些同学实干有余,技巧不足,花的功夫比我多,却因为主攻数学、物理,最终只获得两个省级一等奖。
也许你会对我这种投机取巧不以为然。但是我觉得在现代社会,这种灵活的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许多事情人们只会关注结果,若干年后只会记得结果,只要做法能问心无愧,那么我认为真正的成功者是结果上的胜利者。所以要想在现代社会取得成功,除了实干之外,适当的技巧也会让你事半功倍。
五、开阔的眼界
这一点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了。因为这正是我最大的特点。同时我也认为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在当代是没有前途的,现代的成功人士必然对非自己领域的知识也有广泛的了解。甚至是高考也对我们提了多方面的要求,让我们不能只靠书本上学的知识在考试中取得成功。开阔的眼界包括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横的方面比较易于理解,比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属于这一类。另一方面,从纵的角度来说,就是提高自己看问题的层次,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
我关心天下大事的习惯是和我的家庭的环境密不可分的。记得我很小时候,我爸爸经常拿着一张很大的报纸看,而我出于小孩子固有的好奇心,总想抢来看一下。爸爸他并没有把我推开,说什么“小孩子不懂”之类的话,而是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解世界各地的新闻,虽然当时我可能听不太懂,但是这培养了我的兴趣。当时除了动画片我最喜欢的电视就是新闻了。有一次到家长单位阅览室去,我突然指着一本杂志封面说:“他是梅杰(英国前首相)。”让其它大人吃了一惊,因为当时我还没上小学呢。
关心天下大事并不只是简单地记住几个事件几个人物来卖弄自己知识渊博,而是要对这些事件进行客观的思考,这种思考让人受益匪浅。比如,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时,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自不必说,可是进行一下更深的思考之后,就会有更多的获取。例如:我们现阶段应如何面对强权的这种挑衅,是与之硬碰硬,跟美国打一仗来表达我们的愤怒么?或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一种更加智慧的方式来挽回损失?事实证明后者是对的,二千八百万美元的赔款与一场冲突孰好孰坏不难判断。
除了遍观天下大事之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很重要的。行万里路的条件现在虽然难以满足,但多读书还是可以办到。我爱好读书,而且爱看各方面的书,这也与我家庭的培养分不开。我的父母从没有强迫我去读某一本书,而是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来培养我的读书兴趣。从我很小的时候我们家就订阅了《幼儿画报》,接着是《儿童画报》,还给我买了许多故事书童话书。妈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给我听,直到有的故事我都能背下来。
真正的转折是从《十万个为什么》开始的。当时我对家里书柜里的书十分好奇,但是却看不懂。有一天,我注意到有几本黑色封面的书叫《十万个为什么》,这个名字一下吸引了我。拿出来一看,里面的内容更是让人对这几本书爱不释手。从此,我发现书中竟然还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接着就一发不可收拾,接连看了《三国演义》、《世界通史》等。这些对当时的我可算是大部头的书。从此,书籍就成了一位永远陪伴我身边的朋友,它能带给我知识,引起我深思,拓展我的视野。相信爱读书这个习惯会让我受益终生的。
说了这么多横的方面,现在该纵的了。苏轼有句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正说明了纵向扩展眼界的必要性。学习上的事经常是这样,当你迷惑不解时,如果你有勇气站得高一点,学一点或看一点高一层的知识,常常会豁然开朗。
由于我参加了几门竞赛,对此深有体会。我时常见到同学把一个我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究其原因,也不能怪他们,只是中学课本因为知识的限制不能把一些东西讲得很透。于是我就鼓励他们去看一下大学教材,其实很多东西是可以看懂的,只是愿不愿看的问题。除了学习,在工作中,着眼点的高低也对人的水平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由高一层向下俯视的习惯,不仅对学习大有帮助,而且是在今后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
如上所述,开阔的眼界这种许多家长眼中无用的东西其实很重要。那种认为只要学好课本就够了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写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问:“你写的这些东西,好像跟高考关系不大,更像是在讲事业成功之道。”不错。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高考的最表层虽然是在用试题考学问,但是作为一项特殊的考试,其意义不仅在于此,它考察的范围非常广泛。原因是要想在高考表层取得成功,背后必然有很多的必备条件,这些条件与各种事业取得成功所需的条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而高考作为我们人生中面对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又能同时考察如此广阔的内容,所以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说,它某种程度已经不再是对高中学习情况的检验,也不仅是大学选拔学生的依据,而是对我们这些青年人的智力、心理、能力的综合考查,可以作为今后在社会中迎接挑战的热身。
正因为这样,我在这里不想再说什么学习方法和技巧这种别人说了千百遍的东西,而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高考,来让大家从另一个方向来思考高考。我觉得单从这学习角度来战胜高考是技术型的胜利而不是根本的胜利,真正高考成功的人靠的不只是学习。
我把这些体会写出来,既是对自己的总结,又是对后来者的激励。前者可以让我继续发扬优点而改善不足。后者是我一个过来人对后来者发自内心的期望,希望他们从高考中不只是学到知识,而且能磨炼自己的意志,激发自己的斗志。同时我也愿意让各界人士了解一个刚经历过高考的人的感触,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并不是只靠我自身的努力取得的。这里面有父母师长的关心和帮助,朋友和同学的关心和支持。我在此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当初也是经历过 总之是平常什么样就什么样吧 其实你想想 也就是 平时干什么现在就干什么 不要搞什么特殊的 注意早点休息就行了
对哦,奥平常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