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计算工业增加值,就是要用哪些数据?

2024-12-16 14:33:5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岁末年初,各种统计数字纷纷见诸报端,而GDP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指标。GDP是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的缩写,意为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如我们说的经济要达到8%的增长目标,指的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亦即GDP要比去年增长8%。

GDP是经济学家为了反映我们经济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而提出来的经济指标。如果大家自问一下,今年的物质生活水平比去年如何?你可能会说“好了许多”。因为你从小平房搬进了两房一厅的楼房,银行里的存款也增加了,等等。也就是说,你的经济生活水平的变化是以你所取得物质产品与服务的多少来衡量的。同样,要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计算这个国家(或地区)所取得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为了使我们能够把所有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用一个数字来表达,经济学家想到了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一数字。因为所有的商品或服务都有价格,可以用价格来叠加。比如说,一杯饮料是5元钱,理一次发是10元钱。不过,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会变化。比如,一台21英寸彩电的市价,两年前也许是3000元,现在可能只要1500元,如果单从货币数量来看是减少了一半,但从实物的效果来看,仍然还是一台21英寸彩电。所以我们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计算其数量的变化时,还必须考虑到价格变化的因素即物价变化水平进行调整。因此,如果我们要比较一个人今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去年的变化情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出他去年全年收入多少(假定为2万元),然后,计算他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比如是2.4万元),再计算出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变化了多少(假定上涨了5%)。这样剩下的就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了,今年的2.4万元,扣除物价因素的话,相当于去年的2.29万元(2.4÷1.05)。再以这一数字除以去年的2万元,就可以知道此人实际的生活水平,今年比去年是提高了14.5%。

将同样的计算方法运用到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上,即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所有国民的收入相加,便可以得到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这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即GNP。GNP指的是一国国民所取得的收入,而不管这种收入是产生在境内还是境外。比如中国境内的可口可乐工厂的收入,并不包括在我们的GNP之中,而是属于美国的;而青岛海尔在国外开厂的收入则可以算在我们的GNP中。与GNP不同的是,GDP只计算在中国境内产生的产值,而不管它属于哪国人。所以,中国境内的可口可乐工厂的收入就包括在中国的GDP中,而在海外的青岛海尔的收入,就不算在中国的GDP中。过去,人们在谈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时,主要用的是GNP数据,现在则越来越多地使用GDP数字。其中一个原因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要准确地计算哪些产值是属于哪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国是从1985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即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报酬、价格、住户收支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交通运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近年来,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来获得的。

有些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国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往往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GDP的计算需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在初步估计过程中,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进行初步估计得出的。统计快报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很强。初步估计数一般于次年2月底发表。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重新进行核实。年报比快报统计范围全,准确度也高,采用这类资料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但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利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才能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叫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因此才会出现GDP数字的不断变化。

然而,就像任何一个指标都有其缺陷和局限性一样,GDP统计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使GDP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因素,即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GDP增长;二是为消除负面影响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可以促进GDP的增加。例如不清洁生产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水土流失,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又形成新的GDP。GDP没有将正面的建设性和负面的破坏性活动区别开来,忽略了自然资源方面出现的稀缺,而这已经危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维持的生产力水平。GDP也没有明确考虑主要由污染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健康和财富的影响,甚至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作为生产的增加来加以核算。为克服这种种弊端,才有学者提倡以“绿色GDP”作为更为全面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

出于以上原因,在把GDP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全面尺度时,必须予以正确理解,辩证看待和使用。特别对于各级政府来说,不能把GDP增长速度作为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数量相统一,发展与资源环境要协调,把工作质量放在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度。

回答2:

岁末年初,各种统计数字纷纷见诸报端,而GDP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指标。GDP是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的缩写,意为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如经济要达到8%的增长目标,指的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亦即GDP要比去年增长8%。

GDP是经济学家为了反映经济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而提出来的经济指标。也就是说,经济生活水平的变化是以所取得物质产品与服务的多少来衡量的。同样,要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计算这个国家(或地区)所取得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为了能够把所有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用一个数字来表达,经济学家想到了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一数字。因为所有的商品或服务都有价格,可以用价格来叠加。比如说,一杯饮料是5元钱,理一次发是10元钱。不过,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会变化。比如,一台21英寸彩电的市价,两年前也许是3000元,现在可能只要1500元,如果单从货币数量来看是减少了一半,但从实物的效果来看,仍然还是一台21英寸彩电。所以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计算其数量的变化时,还必须考虑到价格变化的因素即物价变化水平进行调整。因此,如果要比较一个人今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去年的变化情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出去年全年收入多少(假定为2万元),然后,计算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比如是2.4万元),再计算出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变化了多少(假定上涨了5%)。这样剩下的就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了,今年的2.4万元,扣除物价因素的话,相当于去年的2.29万元(2.4÷1.05)。再以这一数字除以去年的2万元,就可以知道此人实际的生活水平,今年比去年是提高了14.5%。

将同样的计算方法运用到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上,即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所有国民的收入相加,便可以得到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这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即GNP。GNP指的是一国国民所取得的收入,而不管这种收入是产生在境内还是境外。比如中国境内的可口可乐工厂的收入,并不包括在我们的GNP之中,而是属于美国的;而青岛海尔在国外开厂的收入则可以算在我们的GNP中。与GNP不同的是,GDP只计算在中国境内产生的产值,而不管它属于哪国人。所以,中国境内的可口可乐工厂的收入就包括在中国的GDP中,而在海外的青岛海尔的收入,就不算在中国的GDP中。过去,人们在谈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时,主要用的是GNP数据,现在则越来越多地使用GDP数字。其中一个原因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要准确地计算哪些产值是属于哪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国是从1985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即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报酬、价格、住户收支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交通运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近年来,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来获得的。

我国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往往是不一样的,GDP的计算需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在初步估计过程中,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进行初步估计得出的。统计快报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很强。初步估计数一般于次年2月底发表。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重新进行核实。年报比快报统计范围全,准确度也高,采用这类资料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但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利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才能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叫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因此才会出现GDP数字的不断变化。

然而,就像任何一个指标都有其缺陷和局限性一样,GDP统计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使GDP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因素,即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GDP增长;二是为消除负面影响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可以促进GDP的增加。例如不清洁生产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水土流失,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又形成新的GDP。GDP没有将正面的建设性和负面的破坏性活动区别开来,忽略了自然资源方面出现的稀缺,而这已经危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维持的生产力水平。GDP也没有明确考虑主要由污染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健康和财富的影响,甚至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作为生产的增加来加以核算。为克服这种种弊端,才有学者提倡以“绿色GDP”作为更为全面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

出于以上原因,在把GDP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全面尺度时,必须予以正确理解,辩证看待和使用。特别对于各级政府来说,不能把GDP增长速度作为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数量相统一,发展与资源环境要协调,把工作质量放在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