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盔甲一般为鳞甲和布甲皮甲,古罗马为板甲和锁子甲。防护性上鳞甲为最好,板甲和锁子甲次之,最差的是布甲和皮甲。
但在某些方面又各有优势。板甲基本把人包严实了,靠刀剑一类的武器想杀死佩板甲者,难。欧洲就有战争半月,俘获数百而未死一人的记录,当然这跟欧洲古代打仗一被砍落马下就投降的光荣传统不无干系。但如果让中国骑士着板甲被击落马下,那几乎是必死无疑了,毕竟战争传统不一样。鳞甲在纯物理防护上不及板甲,但其灵活性和综合能力绝对最强,上马重骑兵,下马重步兵,防护和灵活性兼备。锁子甲则是西方古代用来防弓箭的,对刀剑防护也不错,但对大重刀,铁锤一类的武器防护力基本为零,而且制作繁琐没有性价比。至于皮甲和布甲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士兵在繁盛王朝可以着甲,在乱世就只能多穿几件衣服了,防护力不如以上几种盔甲,当胜在便宜简单,不影响灵活性,轻步兵首选。
总而言之盔甲不同皆因两国战争形式不同。西方注重个人保护,中国注重综合能力和性价比以及可普及性
秦代盔甲分将军甲胄和士兵甲胄,以出土的秦兵马俑为例
将军甲胄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但都绘彩色花纹,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罗马
时期不同不一样
分军制改革前后来看吧
改革前:按从军年龄来看分为青年士兵和成年士兵,装备大体一样。你提到的红毛是区分兵种的,例如罗马突击兵带“鼠头”,后备长矛兵代两根羽毛,成年军团兵带红毛,还有的编制不带头盔装饰。
早期军团兵:通常战时161人一方阵,带方盾,配铁片和皮制成的锁子甲,3-4跟投枪,刺杀短剑。
后备长矛兵:161人一方阵,防具和早期军团兵一样,武器为对付骑兵的长矛。
突击兵:108人一方阵,带轻型甲或不带甲,配8-10根投枪,小形轻便的盾,多为木皮制
改革后:出现附属兵团,产生正规兵团,罗马城防还有禁卫军团,军团骑兵编制普遍化
正规军团:分161人和255人两种编制,其中大编制一般定型为英雄部队,挂金图腾旗,方盾板甲,刺剑投枪。纪律严明,不愧是首屈一指的古代军队,头上没有了装饰。
附属兵团:蛮族人居多,链甲长枪,椭圆盾,纪律明显不如军团
禁卫军:为元老院或重要家族的亲卫队,是军团中的精英,一般为161人一队,护卫主上致死,有着古代最好的防御甲。方盾牌,投枪,刺剑,其头盔装饰和一个向上的刷子一样,挺常见的那种。
汉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铠甲和盾牌。盾牌有木制、皮制和铁制,常见的样式为底缘齐平,上端由两重弧线组成葫芦形,中脊隆起的形状,大约相当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CM) ,后来在铁盾上再安装上上下两个利钩,就成了一种新型兵器--钩攘,可攻可守。汉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铁铠 ,它逐渐完善并排挤了传统的皮甲,由甲片镶嵌而成,而当时所使用的铠甲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型长条甲片(某出土的高23.4CM,宽4.4CM),也称甲札,其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短;第二类甲片比第一类小得多,形状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6~5CM,宽2.7~3.4CM,重10克),一般下缘较为平直,上缘两角成圆弧状;第三类,体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宽不到2.5CM,这种甲片的另一种样子是作成槐叶或柳叶形状。用上面三种甲片可编成两类铠甲,就是由大型长条甲札编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编成的鱼鳞甲 ,另外札甲中又有无披膊和披膊之分,骑兵大多使用无披膊的。皮甲成为铁甲的配角,但仍作为重要的辅助性防具。 古罗马人对盾牌作了较大改进,将盾改成了结实的长圆形凸面体,可以将身体的大部分遮盖住。用木头做成,上面蒙有兽皮,并用窄金属条加固,是古罗马军团的机动性大大增强。护甲的设计也比汉朝的要好些,特别是头盔的设计人性化,能有效保护面部及头部。个人认为,汉朝军队的防护措施比罗马军队差,特别是在近战中会吃亏不少。但这可以由远程打击和战斗战术来弥补,罗马军队的盔甲再结实,也无法阻挡汉军的弩箭!
中国的秦汉时期,主要穿的盔甲鳞甲,就是一片一片的,缝合起来的,可以参考秦始皇兵马俑,那里的士兵穿戴有很大的代表性(秦汉没有什么太大变异);而古罗马则是一大片的盔甲,整幅盔甲只有几大片的铁板拼合而成,这是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可以参考一些古罗马电影,里面的战士穿着还是很符合当时情况的。希望这些回答对你有帮助
中国盔甲大都鳞甲,一片一片,罗马的历史书上看到好像是硬邦邦都几块铁板。中国头盔一般带流苏,和披肩鳞甲保护脖子,欧洲好像是重在保护眼睛耳朵,全密封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