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可考的医学分科,始于周代。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的官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兽医则专掌治疗家畜之病。从中可以看出,人兽之别、内外之分,是医学分科的最初着眼点。此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分科亦渐趋具体化。《史记·扁鹊传》中有“带下医、耳目痹医、小儿医”之语,说明妇科、五官科、儿科等已渐成专门。唐代太医署中,医生分为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四种,但“医师”含括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及角法诸项,故实际分科当不止四种。各科的内涵亦不可全从字面理解,如按摩师的职责包括“损伤折跌者,正之” [①] ,这在后世的医学分科中,当属骨伤科的治疗范围。宋代太医局将医学分为九科,即大方脉(内科)、风科、小方脉(儿科)、眼科、疮肿、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金镞兼书禁科、疮肿兼折伤 [②] 。元、明之时扩展到十三科 [③] ;清初减为十一科,后又减为九科 [④] 。
详细的见http://vip.6to23.com/tcma/danyi/lyq/gekeyaoyi.htm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学科分类表
36010 中医学 国家标准
3601011 中医基础理论 国家标准
360101111 脏腑理论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1114 气血、津液理论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1117 经络理论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1121 腧穴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1124 体质理论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1127 病因病机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1131 证的基础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1134 治则治法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14 中医诊断学 国家标准
3601016 中医急症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17 中医内科学 国家标准
3601021 中医外科学 国家标准
3601024 中医骨伤科学 国家标准
3601027 中医妇科学 国家标准
3601031 中医儿科学 国家标准
3601034 中医眼科学 国家标准
3601037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国家标准
3601041 中医口腔科学 国家标准
3601044 中医老年病学 国家标准
3601047 针灸学 国家标准
360104711 针灸作用规律与机制研究(含针刺镇痛与麻醉)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4714 刺法灸法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4717 针灸治疗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51 按摩推拿学 国家标准
3601054 中医养生康复学(含气功研究等) 国家标准
3601057 中医护理学 国家标准
3601061 中医食疗学 国家标准
3601064 方剂学 国家标准
3601071 中医实验动物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74 中医卫生管理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77 中医研究方法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1099 中医学其他学科 国家标准
36020 民族医学 国家标准
3602010 藏医药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2020< 蒙医药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2030 维医药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2040 傣医药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2099 其他民族医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30 中西医结合医学 国家标准
3603011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3041 中西医结合应用基础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3071 中西医结合应用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40 中药学 国家标准
3604010 中药化学 国家标准
3604015 中药药理学 国家标准
3604017 中药安全性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4020 本草学 国家标准
3604023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4025 药用植物学 国家标准
3604030 中药鉴定学 国家标准
3604035 中药炮制学 国家标准
3604040 中药药剂学 国家标准
3604043 中药生物工程 国家标准_行标
3604045 中药资源学 国家标准
3604047 临床中药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4050 中药管理学 国家标准
3604099 中药学其他学科 国家标准_行标
36050 中医药文献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5010> 中医药学术史(古代、近代、现代) 国家标准
3605020 中医药文化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5030 中医药文献学 国家标准
36060 中医药信息研究 国家标准_行标
36070 中医药统计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80 中医药流行病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84 中医药循证医学 国家标准_行标
36099 中医学与中药学其他学科 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