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数量急速上升,素养下降是必然的
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加剧,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取向,身处象牙塔内的大学生自然也难免免地受到波及和冲击。一方面是课堂上书本中的集体主义、理想主义,一方面是社会中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学生陷入多重价值标准中不能自拔,在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时,导致价值迷失和心理失衡。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竞争日趋激烈,找工作难、买房难、买车难、结婚难,这是我国社会中的一大现实,也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大学生的贬值,大学生就业时的低待遇高风险使得读书无用论再次甚嚣尘上。很多大学生对未来不自信,对前途迷惘,甚至少数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充满了悲观失望的情绪。
以上因素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也使大学生难以安心地学习,成为大学生人文素养低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制度的弊端和大学现状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升学压力使文科生的人文知识仅限于高考的要求,很难真正影响学生的内心,缺乏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而理科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不够完善,甚至出现了人文知识的空白。到了大学,高校人文教育常常注重只是在课堂教学,而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重视不足。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是埋头做实验、搞研究,缺乏最起码的哲学思想、文学知识、艺术熏陶、法律常识,很多学生因为文字功底差,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甚至影响到了就业和工作后的个人发展。
孔子曰:君子不器。高中为了上大学而培养应试机器,大学为了能就业而培养工作机器,如果教育只是为了培养机器的话,那不如多造几台电脑。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大学教育应该培养的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具备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心智成熟道德完备,具备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而现实是很多大学不将语文课作为必修课,不重视历史、哲学、艺术等课程,而现在大学生阅读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等方面的书籍,至于提高自身修养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问津。大学校园的张贴栏里充斥着考研、四六级和留学的海报,以及枪手和办证的广告。很少有人会探讨人生,探讨理想,这样的人甚至被视为异类,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的指引下,求职是大学生们唯一的目的和导向。
(三)大学教师人文素养不足和学校领导的问题
现实中,中国大学的领导很多是行政干部,不像原来的大学是“专家治校”,难免对国家政策贯彻有余,而对学生需要了解不足。比如说,为响应教育部或者团委的号召,学校领导会组织很多活动,初衷都很好,但并不过多考虑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以及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和作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只是为了相应时事,或者单纯围绕学生的专业课和就业,缺乏人文教育方面的活动,和真正有意义的实践。大学领导的关注和学生的需要之间出现了脱节。
(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尤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人。对这一特殊群体,我们不能一味地褒或贬,而是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特殊性。他们生活在信息泛滥,计算机网络发达的时代,大多是独生子,从小没有吃过苦。造成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膨胀的表现欲。进入大学,生理年龄已经成年,但心理年龄尚未成年,出现了心理和生理年龄的不同步。正如笔者所调查的那样,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人生观世界观没有完全定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