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为什么出现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经济学悖论

2024-12-17 14:25: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对外升值:

1、一个国家收入大于支出就意味着出现国际收支顺差,这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外币会贬值,自己的币会升值,而中国近几年来都出现双顺差现象,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出现人民币对外升值就不足为奇了。

2、外汇储备过多,这也表明外汇供给大于需求,也会导致人民币升值,我国在2006年二月外汇储备达到875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在一些时候外汇代表了国际支付力,外债偿还能力,但不是越多越好,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3、经济增长也是会影响汇率,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百分之十左右,这么快的经济增长率,再加上巨额外汇储备还有长期的双顺差,这就使人民币一直有较大的升值压力,一旦外汇开放,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二、对内贬值

首先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频发,这也就使食品短缺,进而造成了通货膨胀,这自然就使人民币对内贬值。在2010年时,国家对水电等费用价格进行调整,这进一步对通货膨胀进行刺激。

再加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国家市场有一些混乱,使人民资金的流向发生很大改变,使得人民币在国内造到贬值。

扩展资料:

在人民币通胀/在国内贬值/真实汇率下降的同时,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却上升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之前的名义汇率被低估的太严重。

举例而言,不考虑其他情况,假如纽约1美元买到的东西,在中国4元人民币能买到,那么此时的真实汇率就是1:4  如果人民币通胀/贬值,原来4块钱能买到的东西需要5块了,此时真实汇率就贬值到1:5。

然而,之前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官方牌价)是1:6,现在升值为1:5.5。这就说明真实汇率意义上的“贬值”,和名义汇率意义上的“升值”,完全可以不矛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青报:如何看待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

回答2:

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不矛盾。

只要有通货膨胀,那么货币就是对内贬值的。
当全世界所有地区都在通货膨胀时,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国家自然货币相对‘更硬’,于是肯定会出现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国家货币对外升值的现象。

就比如说中国。在08和09年,中国政府为了拯救许多濒临破产的出口/加工相关企业,所以发行了大量的人民币。这主要是考虑到许多企业破产后,会有很多人失业,社会稳定度会下降。由于人民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增长需要,所以人民币对内贬值(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同样为了‘救市’和‘复苏’,开着印钞机,发放了天量的美元。美国实际的通货膨胀比中国的通货膨胀更为严重。所以虽然都是通货膨胀,但是中国情况较轻,于是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过程。

而且美国政府为了控制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指数,就要求大量美元外流‘掠取’其他国家的利益来作为自身复苏的动力。所以美国才会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政治上的压力使得中国政府稍微放松了对外汇的管制,于是人民币对外升值就变得很明显、很可观了。

回答3:

对外升值可能是迫于国际压力,对内贬值可能是通胀引起

回答4:

  一、 引言
  一种货币的价值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本国商品的购买力;二是对外国货币的兑换率。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内价值的高低是通过购买力来体现的,而衡量购买力的是一般物价水平指数(通货膨胀率);货币对外价值是以汇率的形式来表现的。这样货币的内外价值关系便可以总结为通货膨胀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理论界流行的一价定理看来,它们的运动趋势表现出一致性规律。
  二、背离现象的出现
  然而,我国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人民币的内外价值走向出现了差异,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质上实行了顶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2002年以后,在全球经济回暖的背景下,伴随着国内生产率的提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开始显现。受到来自各方的不断加大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5年我国实施了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一次性上调了2.1%。其后,人民币进入了持续升值阶段。
  与此同时,国内人民币的购买力却出现了背离升值的现象。国内的CPI出现了升温的迹象,但国内资产价格开始较大幅度的攀升,主要原因是资产价格的比重偏轻,并未体现在物价指数上。所以,如果考虑投资资产的价格因素,通货膨胀的危险开始显现,人民币对内正在经历一个贬值的过程。对内贬值的另一项证明是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上已是负数。
  三、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原因
  人民币持续升值走势,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西方经济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汇率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罗宾逊夫人等人发现,一国的汇率贬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后来70年代,经济学家又发现经济增长对汇率的拉动作用。
  第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双顺差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外汇储备的累积不断扩大。外汇储备的累积,造成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攀升,而人民币难以跟随外币的增加而同步增加,造成外汇市场上的本币升值和外币贬值的现象。
  第三,全球流动性过剩和美元贬值。人民币的升值除了自身经济增长的原因已外,还有国际经济的宏观背景。2002年以来,全球GDP的增幅为2%~5%,而以美元为代表的全球基础货币的增长率则高达10%~25%,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普遍对美元相对升值,人民币也不会独善其身。
  第四,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持有。在纸币时代,出现了“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较强,周边国家更趋向于选择人民币作为收款货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四、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原因
  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也变得难以控制。在此基础上,比较近年来我国M0、M1、M2的增速和GDP的增速,我们可以得出,与实体经济的需求相比,货币供应量都显得偏高。结果就形成了“流动性过剩”。货币过剩,导致信贷投放高居不下,固定资产投资在信贷支持下有了更强劲的增长,这就直接表现为中国总需求的快增长。总需求长期持续高速增长,最终导致中国CPI及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的上涨。
  五、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反映出结构和体制矛盾
  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局面的形成,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国际背景,也有国内经济结构和体制的矛盾。
  1.是我国经济政策失衡的体现。我们一直实施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战略,忽视了国内市场的发展,这样形成的大量的外汇积累,不仅带来了频繁的贸易摩擦,而且带来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2.也是目前中国汇率制度矛盾的体系。中国在05年以前一直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现在,虽然实施的是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但有两大特点:一是银行结售汇制,二是中央银行对外汇指点银行所持有外汇头寸的比例幅度管理。这实际上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六、宏观政策建议
  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十分重要
  从日本和德国的经验看,日本当局为了缓解日元升值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牺牲国内物价稳定和带来资产价格泡沫为代价;德国货币当局则坚持以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为目标,容许马克汇率由较大的浮动。结果是,日本进入了九十年代的“失去的十年”;而德国在度过流动性冲击后,仍维护了本国经济的稳定,而日本,据说是因为80年代后半期,大藏省曾经为实现汇率目标而强迫中央银行实施宽松的金融政策。2.在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同时,实现汇率改革
  中国在05年以前一直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持续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越演越烈,维持固定汇率制度越来越困难了,大量的外汇占款给国内带来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中国不得不对现有的固定汇率制度进行改革。3.以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前提,加大关注国内资产价格
  本国货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危害就是促成国内资产价格大幅度上升,最终催成泡沫。所以,关注资产价格是货币当局非常重要的一件事。4.连续的中长期加息周期是十分必要的
  让我们再回顾下日本当时的情况。1985年西方国家签署了“广场协议”。为了应对日本升值对压力,1986年,日本央行连续四次降息,官方贴现率由原来的5%降到3%。由于改善美国经济贬值的影响,1987年又举行了“卢浮宫协议”,使日本的利率再次下降为2﹒5%,此后宽松的信贷和超低的利率造成了日本长期的低通货膨胀和高资产价格膨胀。结果到1989年之后的一年内,日本央行连续5次提高官方贴现率;随后股市一泻千里,到了1992年夏天市值仅为最高值的1/3左右,房地产价格也下跌,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日本央行缺乏连续性的利率政策使日本资产泡沫生成和破灭机制的重要一环。
  七、总结
  综上所述,在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背景下,我国总量问题主要是投资、信贷、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结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即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消费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在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加大汇率的浮动弹性改革,但必须以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进行渐进改革。

回答5:

我们先看与人民币有关的两个方面的事实。

其一,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9%。到今年的3月13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
价已经突破7.1的关口,再创“汇改”以来的新高。

其二,与此同时,国内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也出现了一个较快的上升势头。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涨幅高出2006年3.3个百分点,也远超政府确定的全年3%的涨幅。进入2008年以来,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物价水平上涨趋势进一步强化,1月份CPI同比上涨7.1%,2月份则同比上涨8.7%,创出11年来的月度新高。今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同比上涨7.9%,上涨势头令人担忧。

从这两个事实看得很清楚,在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同时,出现了人民币对内贬值(物价上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民币一方面对外升值,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却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日趋下降,出现了所谓的对内贬值呢?

我们都知道,人民币汇率体现的是人民币的对外比价关系,而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和资产价格上涨则是体现了人民币对国内商品和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比价关系。

就一般情况而言,导致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总供给总需求、国际收支、外汇储备、财政赤字、投机活动以及市场预期等等。但就近一个时期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来说,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与美国经济呈现衰退趋势的落差,这可能是影响汇率变化的根本因素。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的水平以上,特别是2007年我国GDP达到24.66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幅高于2003~2007年年均10.6%的增速。而反观其他国家,美国在进入2007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出现了较大的下滑。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仅增长0.6%,增幅远低于第三季度的4.9%,其他一系列经济数据包括就业、工厂订货、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指数等也显示美国经济正在进一步下滑。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加快无疑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和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外汇供不应求,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我国自1994年来,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人民币长期积攒的升值压力不容小觑。尽管顺差增速从2007年一季度开始逐渐呈现下降趋势,但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规模仍然达到2622亿美元,较2006年增加847亿美元。在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长,到2007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外汇占款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又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是国内利率水平不断提高和加息预期的强化对汇率的影响。按照一般的逻辑,利率下降,国内资本流出;利率上升,国外资本流入。这种由利差引起的套利活动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而资本流动将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连续六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则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从而导致内外利差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趋势被进一步强化。此外,外汇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判断、市场交易人员心理预期以及交易者自身对市场走势的预测都是影响汇率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受国内较高物价水平的影响,目前市场普遍预期中央银行将进一步上调利率。在这种预期被不断证实的条件下,加上受资产价格上涨的吸引,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的速度和规模都进一步提高,促使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

就人民币对内贬值来说,目前国内物价水平上涨还主要是针对食品而言,这其中存在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比如在2007年消费价格上涨的4.8个百分点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为4.0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的影响为0.6个百分点,其他商品与服务的影响为0.2个百分点。在今年2月份CPI高达8.7%的增幅中,拉动其上涨的主要动力仍然是食品价格,食品涨价对CPI增长的贡献达到80%以上。当然,除了结构性问题之外,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和资产价格上涨所造成的人民币对内贬值也有其客观必然性。这其中既有国际因素影响(包括通货膨胀在各国之间的传播和转移),又有国内经济不均衡的现实原因,具体比如全球流动性过剩、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石油价格高涨(据测算,油价因素占我国国内整个物价指数的比重约在5%,如果成品油价格上调10%,将拉动物价上涨0.5个百分点)、人民币升值、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等。

总而言之,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内部和外部失衡所导致的一个阶段性表现,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控制物价上涨速度,避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防止人民币对内贬值速度的加快,这也有助于抑制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加速。针对当前物价上涨的特点,政府及相关部门多管齐下,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我们相信,通过这些举措,物价水平能够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币对内贬值也能够得到逐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