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电视现场直播的认识

很急,谢谢
2024-12-25 06:47: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都竭力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特性,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以自己之长,克他人之短。电视,作为一种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体,具有其它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而电视现场直播,能让电视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电视在媒体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电视直播是指对播出与报道对象的信号通过电视进行同步传输的一种报道方式,最大特点就是将现场的声画同步播出,时效性、现场感强。它不仅使观众在第一时间耳闻目睹现场情况,还带给观众极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它给予观众的不仅仅是结果,而且是过程。它是电视优于其它传媒最突出和最具特色的地方。

可以这样认为,电视的现场直播,是最符合电视特性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也使电视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至。

现场直播让观众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就看到它的发展与变化。“在时间轴线上,现场直播可以使观众与动态事件处于同一点上,事件发生的同时,观众就可以看到听到,他们了解信息的需求和心理参与的需求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现场直播地电视节目,从时间轴线上最大限度地贴近了事件,贴近了观众,因此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从传播过程看,信源、信道与信宿,在时间上是同步的,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信息噪音被减到最小,也给受众带来了现场感与参与感,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将视觉与听觉信号在发生的同时,传达给观众,使他们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还获得了与身处新闻现场相同或相似的视觉满足和听觉满足,获得了对新闻事件的认同,获得了现场感,从而大大优化了传播效果。通过电视画面接受信息,图像与声音的同步输入,使受众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概念---判断---推理”与“感觉---知觉---表象”两种思维方式相互交替,思维方式的活跃,改善了传播效果。当现场直播把动态事件带给观众的时候,他们已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他们已或多或少地将自己置身于新闻事件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参与感。强烈的现场感与参与感,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两大特征,也是赢得高收视率的两大优势。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可以说是对电视特性和新闻特性的双重回归,它的同步性、现场性和不确定性形成的吸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据调查,北京申奥成功之夜的直播的收视率超过了70%,“9.11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里,美国CNN有线电视网和美国其它的几大广播公司的电视收视率最高达到了创记录的86%。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现场直播带来高收视率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和谐的音符,电视现场直播的“忽悠”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2002年9月17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向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的亿万观众直播对胡佛金字塔的考古活动。结果“近乎空白的探查”让观众颇感失望——面向全球观众打开的这座有4500年历史的石棺中并没有木乃伊,“神秘”的金字塔石门背后除了另一扇石门外什么也没有。其实早在直播之前,国内考古专家就已经预料到“其中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但是由于直播前的预热宣传、直播进程中的悬念设置如 “法老的诅咒真的灵验”、“挖掘神秘的陪葬品”,使观众抱着猎奇的心态,走进“寻宝”、“掘墓”的误区。

2006 年3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计划直播俄罗斯飞行表演队穿越张家界天门山,这天适逢周日, 除了现场2万多购票的观众和很多市民以外,更多满怀期待的全国观众等待在电视机前。据新华社报道,当时国内和海外有 100多家电视、平面和网络媒体的500余名记者赶到了现场,“对特技飞行表演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然而,出于生态和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被媒体渲染为此次飞行特技表演重头戏的穿越天门洞计划被取消,但有关方面并没有将这一细节广而告之。结果是长时间的等待换来的却是失望。

电视现场直播以其零误差的传播时效、无与伦比的现场感、广泛的参与性而独领电视风骚。直播报道以传播“正在发生的事实”为己任,挑战传统新闻理念,成为现代传播的先锋。我国的直播之路到1997年,开始峰回路转。在经历了香港回归、黄河小浪底截流、长江三峡截流等重大事件的直播考验之后,迎来了直播时代的新曙光。抚仙湖水下直播的成功、《直播时刻》的开设标志着我国直播水平走向成熟、直播报道趋向常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直播作一番理性的思考、对有关问题加以梳理,大有裨益。纵观历次直播节目,有几对关系特别值得注意,它们事关直播的得失成败。

一、现场直播和现场直播报道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现场直播和现场直播报道不加区别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质的差别就在“报道”两字上。应该说,现场直播是现场直播报道的基础,它是对现场实况的同步记录、同步播出,记录的成分比较多。如8月22日现场直播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它看不见主持人也看不见记者,只是对整个流程的忠实记录,光运动员入场式就进行了个把小时。这种原汁原味、对现场不加包装就同步播出就是现场直播。早些时候,我国的现场直播都用于体育赛事、综艺晚会、时事政治,因为这些题材程序性强,变数不大,容易把握。直播最大限度地给观众留下真实、腾出思考空间,同时也留下了平铺直叙、厚重不足的缺憾。

比起现场直播,现场直播报道多了不少包装策划的成分。从香港回归、三峡截流、建党80周年等直播节目看,都是经过精密策划、精心组织、精美包装的结果。所花精力之多、所架机位之密、所集材料之广是别的报道无法相比的,一场直播报道就是一场多兵种的大战役。有人把它归为深度报道,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这种报道既有记者现场采访又有背景介绍,它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方式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报道容量很大,非常有深度。现场直播报道是在现场直播同步传输的基础上组织的战役性报道,它不仅避免了现场信息低谷,还增加了很多的现场信息和背景信息。可以这么说,现场直播是现场直播报道的基础,现场直播报道是现场直播的发展。它不仅仅简单地叙述一个现实事件,更在于抒发一种情感,阐明一种理念,渗透一种价值。最近获第1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钱江潮现场直播报道》就是一个范例,它除了对天下奇观钱江潮作了海陆空全程推进的立体式的同步拍摄外,还通过现场采访、背景报道,在观赏性中注入思想性,那就是钱江两岸浙江儿女的弄潮精神。直播报道做到了源于现场而高于现场。

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直播的魅力在于“和你一起感受未知”,因此,一些富有悬念、充满变数的题材特别适宜搞直播。譬如,柯受良飞越黄河,北京申奥,世界杯预选赛。这样的题材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共鸣,一般说来收视率不会低。再者,一些重大事件由于本身的显著性而倍受瞩目,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总理新闻发布会。诚然,直播状态是最能激发人的激情的时刻,参加过直播的人都不会忘记那种忘我的境界。加大直播,是电视发展的要求,渴望直播,是电视人的呼声。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播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直播风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往下刮,且愈演愈烈。

但是,直播是一种报道形式又是一种播出形式,形式理应为内容服务,不能为直播而直播。最近,不断有人对《东方时空》的《直播中国》(20011年4月8日改名为《直播时刻》)提出质疑,它究竟能走多远?《直播中国》是《东方时空》2000年再次改版时推出的一档常设性直播栏目,主要报道人文地理,乡土风情为主。从大半年的运作的情况看,基本上是成功的,他们探索了一条快速反应的小型化直播之路,为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直播积累了经验。

但就直播的内容而言,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人文地理相对来说比较静态,探秘的成分很少,单纯的主持人采访、介绍,而没有必要的背景铺垫很难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仓促的即时拍摄画面很难给人以美感;限定的时空除了摆、导外少有参与感。对独特景观、神奇现象、历史遗踪的专题录播,效果也许要比这样的直播好得多。央视同行曾经说过,直播与录播之间的收视率差距至少有10个点,搞直播是提高收视兴趣的一个卖点。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直播都卖座,随着直播的常规化、观众收视心理的成熟,大家看中的不是直播形式而是直播内容。根据内容选择直播这是一条定律,也是对观众起码的尊重。7月29日,中央电视台对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进行现场直播报道,考虑到近12个小时的横渡过程内容比较单调,他们选择了间断性直播,中央电视台随时打开直播窗口,有侧重地报道横渡情况,反响不错。

如果出于练兵考虑,牺牲点内容为形式服务,无可厚非,但若长此以往,不得不引起注意。

三、新闻现场和背景材料的关系

现场直播报道的立体化趋向是显而易见的,单一的现场流程记录不能满足观众的胃口,为了更详尽地报道新闻事件,编导会腾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心组织背景材料,选择适当的时机播出,背景报道成了整个直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一来,现场和背景的关系成了一对矛盾,有时难免要打架。要协调好这对关系,首先应该明确他们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现场是直播报道的立足点、着眼点、着力点,它占据报道的首要位置,是报道的主干,偏离现场的直播是舍本逐末,毫无意义可言。现场包括现场动态、现场细节、现场人物、现场氛围等等。它一般通过记者采访、摄像机纪实介绍给观众,现场把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直播的成败。现场是千变万化、富有动态、充满未知的,感受现场、体验过程、解开未知是观众对现场报道情有独钟的原因。动态的现场按照自己的时空轨道运行,具有独立性和连贯性,报道现场时特别注重“瞬间原则”,即讲究精彩瞬间的抓拍。遗憾的是许多直播预告做得天花乱坠,实际看后不过如此,其症结就出在现场身上。

比起动态多变的现场来,背景变数不大,容易预先掌握。在整档节目中背景起着解释、铺垫、补充、深化现场的作用,它在直播报道中有条原则就是始终与现场相伴相随。背景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救场”,一旦现场信号出现故障,背景和片头广告一样会被拿来应急。有了背景报道的穿插,还可以避免现场信息低谷,起到调剂作用。因此,任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场直播报道都离不开背景报道。当然,背景越位、喧宾夺主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香港回归时,中央电视台与凤凰卫视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进行了直播,两台掌握的背景材料几乎一样,然而运用的结果却截然不同。中央台过早地甩出背景,抛开大家感兴趣的现场而一味地介绍背景,而凤凰卫视在投票现场没有太多值得人们关注的信息时,适时推出背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现场和背景的关系呢?首先树立现场第一,背景第二的观念,编导、记者、摄像要胸怀全局,对事件的走势要有很好的把握,掌握时机,根据需要推出背景资料,做到现场与背景相得益彰。再者,现场主持、现场实况,演播室主持、背景报道在整个直播中要有一个合理的配比,一般而言,背景专题的总量不宜超过1/2,否则将失去直播的意义。

四、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记者的关系

为了现场的需要,直播报道的结构一般都是开放式的。它的开放性体现在可以随时添加或删除一些报道内容,而在这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演播室主持人,他发挥了承上启下、迎来送往的作用,是他架起了现场和背景的桥梁,是他完成了与现场记者及电视机前观众的交流。李东生先生在《重铸现代电视新闻理念》一文中指出,主持人在直播报道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是:他们时而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最新进展,及时与现场取得联系,不断把最新消息引上屏幕;时而将各类专题节目有机地穿插起来;时而承上启下,对已发生事实作出点评并预测未来。同时,主持人还负责较为重要的大量谈话性节目,把事件相关的专家、群众请到演播室共同参与主持,以亲近的姿态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起关注正在发生的事件。正是主持人有着这么特殊的作用,每次大型直播报道都少不了演播室主持人的设置。有时还不止一个,台里设总演播室,现场设分演播室,上下呼应,比较符合电视的线性传播特性。除背景材料属历时性外,演播室主持,现场采访,现场实况都是共时性的,这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记者之间的“传接球”关系直接影响到直播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场记者是报道员,演播室主持人是评论员,记者有时受现场事态的限制随时会把“球”传给演播室,主持人要把“球”接好,就现场情况作一番评论,继而又把“球”传出去,让现场记者继续组织报道,有了这样的传接才保持了现场时空的连贯性,任何一方传接的失误都会破坏现场。为了寻找默契,加强对现场的把握,主持人应该强化现场意识和报道意识,弱化坐而论道。现在不少直播正向这方面努力。长江三峡工程截流直播报道时,编导把中心演播室移到了现场附近的一艘游艇上,主持人坐在船上看现场一览无余,便于调度,有利于引导观众视线。抚仙湖水下探秘直播时,演播室也移到了湖边,主持人面湖而谈,别有一番味道。为了不打断事件的进程,增强现场感,黄河小浪底截流直播时,不设演播室,采用了单一主持人现场播放,胥午梅既是记者又是主持人,一以贯之地在行进中报道现场情况,这种方式有它的可圈可点之处。总之,演播室愈来愈接近现场,主持人愈来愈向记者靠拢,这是今后直播报道的一大趋势。

直播是最能体现电视特长,展现电视魅力的播出方式,在媒体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直播成了电视制胜的武器。而现场直播报道又是直播战中的重磅武器,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威力,里面需要梳理的关系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对,面对现实,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以应对正向我们走来的直播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