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力、力矩、平衡
重力大小: G=mg
胡克定律: F=kX
滑动摩擦力: f=μN
互相垂直二个力的合成: F=(F12+F22)1/2
力的正交分解: Fx=Fcosβ Fy=Fsinβ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 即 FX=0 Fy=0
力矩: M=FL
转动平衡条件: M顺时针= M逆时针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把其中的一个物体称作施力物体,另外一个物体称作受力物体。有时虽然不特别指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但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存在的。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
5. 力的单位:牛顿(N)
6.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表示出来的方法。
7. 力的示意图: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8. 力的作用效果(1)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形状和体积的变化)(2)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9. 力名称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分 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2)按效果分 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回复力、向心力等, (3) 按研究对象可分为 内力、外力。
10. 重力的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但它不是引力,不能说重力是地球的吸引力。
11. 重力大小: G=mg g=9.8m/s2 ≈10 m/s2 g值在地球不同纬度处不同。
12. 在月球上,物体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13.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非垂直向下(并非严格指向地心).
14. 重力作用点:在重心
15. 重心: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在一点,这一点叫作物体的重心。
16. 重心位置: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的外部。对质量分布均匀是物体,重心位置只与物体形状有关,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地方,也不是只有重心处才受重力作用。
17. 多质点的重心公式: X = m1 x1 + m2 x2 + m3 x3 /m1 + m2 + m3
Y= m1 y1 + m2 y2 + m3 y3 /m1 + m2 + m3
18.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19. 形变种类: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20. 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如果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的形变。
21. 弹力的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并阻碍它恢复原状的物体而产生的力的作用。
22. 弹力产生条件:(1)要直接接触,(2)要有弹性形变
23. 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对于线(绳),指向线(绳)的收缩方向。对于面,垂直于面并且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对于物体与平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平面,对于物体与曲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曲面的切面.
24.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25. 胡克定律表达式: F=kX K为劲度系数(N/m),由弹簧自身决定 X为形变量
26. 胡克定律另外一种表达式: △F=k△X
27. 补充:一根滑绳若无重,绳中弹力处处同。
28. 摩擦力的产生: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一个阻碍它相对运动的力。
29. 摩擦力分类: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
30. 产生条件: (1) 接触面粗糙,(2)接触面上要有挤压的力,(3)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31. 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
32. 滑动摩擦力大小: f=μN μ:摩擦因数 N:正压力(N)
33. 最大静摩擦力大小: fm略大于μN 一般视为fm≈μN
34. 静摩擦力大小: 0≤f静≤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
35. 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6. 动摩擦因数有关因素: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7. 合力: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果可以求出一个力,这个力所产生的效果根原来几个力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
38.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
39.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40. 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
41.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
42. 三角形法则: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简化形式。
43.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
44. 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5.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46.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成代数运算。(1)同向 F=F1+F2 (2) 反向 F=F1-F2 (F1>F2)
47. 互相垂直二个力的合成: F1⊥F2时: F=(F12+F22)1/2
48. 互成任意角度二个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
49. 合力大小范围: |F1-F2|≤F≤|F1+F2|
50. 合力随夹角(α角)的变化: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1. 合力大小的求法: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作图时要严格选择标度。
52. 多力的合成:采用依次合成法。
53. 分力: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作用效果上,如果可以被几个力所代替,则这几个力就都是这个力的分力。
54.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
55. 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就叫做力的分解。是力合成的逆运算。
56. 力的正交分解: Fx=Fcosβ Fy=Fsinβ 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57. 共点力的平衡状态: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58.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 即 FX=0 Fy=0
59. 力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为零的情形。
60. 转动平衡:一个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我们称这个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
61. 力臂:指力的作用线到转动轴(点)的垂直距离。
62. 力矩:力于力臂的之积。 M=FL
63. 转动平衡条件: M顺时针= M逆时针 M的单位为N·m 此处N·m≠J
64. 力矩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矩为零的情形。
65. 处理平衡问题基本方法:(1)正交分解法;(2)矢量作图法;(3)力矩平衡法
第二章 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V平=S/t
加速度:a=(Vt-Vo)/t
末速度公式: Vt=Vo+at
位移公式: S= V平t=Vot + at2/2=Vt/2t
有用推论: Vt2 -Vo2=2as
实验用推论: ΔS=aT2
1. 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物体。选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3. 质点: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不予考虑的时候,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
4. 轨迹:运动质点所通过的路线。
5. 直线运动: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
6. 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7. 时间和时刻认识:4秒初与4秒末的区别;4秒末与第5秒初的关系;第4秒内,前4 秒内的区别。
8. 时间的单位:秒 分 时。测量工具:钟、表、打点计时器等。
9. 位移:用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是矢量。是质点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用字母 S表示。
10.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短,是标量。
1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匀速直线运动。
12. 位移---时间图象:纵轴表示位移S ,横轴表示时间 t 的图象(s---t图象)。
1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变速直线运动。
14.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是矢量。
15. 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m/s Km/h 等 1m/s=3.6Km/h 。
16. 平均速度:是矢量。定义式 V平=S/t 。计算时必须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7.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是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测量 用速度计。
18. 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19. 速度—时间图象: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v--t图)。图线下面的“面积”表示的是位移。
20.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可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21.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运动。
22.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运动。
23.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
24. 加速度定义式子:a=(Vt-Vo)/t
25. 加速度方向:加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Δv的方向相同.
26.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1)若vt>v0,速度增大,a为正值,表示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同;(2)若vt
27. 加速度单位: m/s2
28.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的运动。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都相同即速度变化是均匀的。
29. 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不一定为零。
30. 根据加速度对运动的分类: 根据加速度是否为零,分匀速、变速。在变速中,根据加速度是否为常数分为匀变速、变加速。在匀变速中,根据加速度方向是否与速度方向一致分为匀加速、匀减速。
31. 末速度公式: Vt=Vo+at 注意公式意义
32. 位移公式: S= V平t=Vot + at2/2=Vt/2t 注意公式意义
33. 有用推论: Vt2 -Vo2=2as
34. 中间时刻速度公式: Vt/2=V平=(Vt+Vo)/2
35. 中间位置速度公式: Vs/2=[(Vo2 +Vt2)/2]1/2
36. 实验用推论: 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37. 实验数据处理:逐差法、大逐差法。
38.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39. 重力加速度: g=9.8≈10m/s2 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40. 自由落体运动末速度:Vt=gt
41. 自由落体运动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2. 自由落体运动推论:Vt2=2gh
43. 竖直上抛运动位移:S=Vot- gt2/2
44. 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45. 有用推论:Vt2 -Vo2=-2gS
46. 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47. 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48. 竖直上抛特点: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49. 竖直上抛过程处理: (1)全过程处理 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 看作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
50. 补充1:追赶问题中,两物等速,是能否相撞、追到、相距极值(极大、极小)的临界条件。
51. 补充2:直线运动公式中的物理量,计算时,可以将所有的物理量同时以地面作为参照取值,也可以将所有的物理量同时以任何一个匀速运动或加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取值。
52. 补充3:对一个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计算。
补充4:运动量A相对于C = A相对于B + B相对于C.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一般来说三力平衡用合成,画好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后,选定半个四边形———三角形,进行解三角形的数学工作就行了。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3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一般来说,某一时刻的问题,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来解决。对于一个过程而言,若涉及时间可用动量定理;若涉及位移可用功能关系;若这个过程中的力是恒力,那么还可用牛顿第二定律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来解决。但是这种方法,要涉及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物理量,计算起来相对麻烦。如果能用动量定理或机械能守恒来解就会方便得多,因为这是两个守恒定律,如果只关心过程的初末状态,就不必求解过程中的各个细节。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用上述两个定律呢?只要体系所受合外力为零(该条件可放宽为:外力的冲量远小于内力的冲量)时,体系总动量守恒;若体系在某一方向所受合外力为零,那么体系在这一方向上的动量守恒。
振动和波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热学有两大部分,分子运动论和气体性质。对于分子运动论,如果去为每条理论寻找实验基础,那么书上的各知识点自然就掌握了;对于气体性质,实质是研究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四个状态参量(压强P、体积V、温度T和内能E)与两个过程量(外界对气体做功W和吸、放热Q)之间的关系。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首先有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 V/T=C,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外界对气体做功W与气体所吸热量Q之和等于气体的内能增量ΔE。其次,V与W有关系,若气体体积V增加,气体必对外做功;理想气体温度T与内能E有关,若理想气体温度升高,其分子平均平动动能必增大,而理想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因此分子势能不变,所以其体内能E必增大。这6个物理量的关系清楚了,热学本身的问题就解决了。至于热学和力学的综合问题,以力学为基础,将气体压力F用气体压强P和受力面积S表示,即,F=PS。
这里要提醒大家,物理与化学的结合点之一便是在热学,所以大家要在复习化学时多注意跟气体有关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引入电场强度(从电荷受力角度)和电势(从能量角度)描写电场,这样电场就可以和力学中的重力场(引力场)来类比学习了。但大家要注意,质点间是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而点电荷间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关于电势能完全可以与重力势能对比:电场力做多少正功电势能就减少多少。为了使电场更加形象化,还人为加入了描述电场的图线———电场线和等势面,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图线的性质,可以帮助你形象理解电场的性质。
场中物包括在电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和在电场中静电平衡的导体。对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学方法来处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种机械力之外加上电场力罢了。对于后者要掌握两个有效的方法:画电场线和判断电势。
恒定电流部分的核心是5个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与功率)和各种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基本概念中要着重理解电动势,知道它是描述电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为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一库仑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推至正极所做的功。对于功率一定要区分热功率与电功率,二者只有在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时才相等。欧姆定律的理解来源于功能关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用条件。
电与磁的核心是三件事:电生磁、磁生电和电磁生力,只要掌握这三件事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这一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因果变化是互动的,甲物理量的变化会引起乙物理量的变化,而乙反过来又影响甲,这一变化了的甲继续影响乙……这样周而复始。
交流电这一部分要特别注意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因果关系,对于已经制作好的变压器,原线圈的电压决定副线圈的电压(电压在允许范围内变化),而副线圈的电流和功率决定原线圈的电流和功率。
电磁振荡、电磁波部分的难点在于L C振荡回路中的各物理量变化,只要弄清电感线圈和电容的性质,明确物理过程,掌握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问题就不难解决。
在物理学科内,电学与力学结合最紧密、最复杂的题目往往是力电综合题,但运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力学部分的,只是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外,还有电场力、磁场力(安培力或洛仑兹力),大家要特别注意磁场力,它会随物体运动情况的改变而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