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开展耕地质量跨区域评价是完善我国耕地从数量管护向数量-质量管护并重转变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提高耕地管理水平,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需要科学量化耕地数量、质量和分布,为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1)搞好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工作,需要跨区域横向可比的耕地评价成果作支撑。我国各县市区之间、地市之间以及省域之间的耕地后备资源、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建设占用耕地速度规模是不平衡的,为保证耕地占补数量质量的综合平衡,需要有跨区域横向可比的耕地评价结果进行控制。
(2)准确核算耕地生产能力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需要跨区域横向可比的耕地质量评价成果作支撑。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上述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要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可以为基本农田数量及其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定提供科学基础。
第二,开展跨区域横向可比的土地评价研究可以促进土地评价科学及其相关科学的发展。跨区域横向可比的土地评价研究可丰富土地评价的内容,从而将推动土地科学、土壤科学、地理科学、经济科学等学科的发展。
(1)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可以促进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南方和北方光温水条件不同,平原和丘陵区地貌和土壤条件不同,不同的经济区耕地的利用水平不同,在应用农用地分等理论模型的过程中,面临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进行理论模型的具体化和方法创新。
(2)省级跨区域可比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全国跨区域可比体系建立的基础和缩影。省级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不仅为全国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成果支撑,而且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3)跨区域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可推动资源与经济系统空间耦合关系的研究。跨区域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了详实的耕地质量基础数据,有利于促进资源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叉发展。
本研究依托重庆市农用地分等项目,对农用地分等模型进行深化研究,以重庆市为实证,结合南方丘陵山地区特点,细化跨区域可比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揭示研究区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就是论文选题的依据
也可以理解为论文创作的背景和动机,就是论文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