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丧妻的诗句吗?

就是这样。。唐市宋词都可以
2025-01-23 21:40:1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诗经•邶风•绿衣》
  《绿衣》是中国最早的一首悼亡诗。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诗说一男子手抚妻子遗物衣裳,悲戚不已,追忆旧时情谊,感念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和耐心规劝,感伤着再也没有另一个人如此的贤德美惠,可以理解自己的心了。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潘岳《悼亡诗》(南北朝)
  潘安对结发妻子一往情深,杨氏是晋代名儒杨肇的女儿,十岁就许配给潘家。杨氏一家门第清高,男女都有真才实学。潘安与杨氏伉俪和谐,始终如一。不料杨氏早逝。美男子难得,痴情美男更是难得。
  一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隟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展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髣髴覩尔容。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三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改服从朝政。哀心寄私制。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亹亹朞月周。戚戚弥相愍。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谁谓帝宫远。路极悲有余。
  元稹《三遣悲怀》
  元稹出身卑微,其妻却为名门闺秀,肯屈身下嫁,这份情,自是让他刻骨铭心,但到他位高权重时,妻子却是芳踪已逝,有时真的觉得命运弄人。
  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六年春日遣怀》 (醉中念妻)
  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离思》
  曾经沧海为难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陆游《沈园二首》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碧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约《悼亡诗》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吴伟业《追悼》
  (此诗悼亡兼寓家国身世之恨)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
  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
  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词)
  苏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回答2: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回答3: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悼亡诗
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元稹的《遣悲怀》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南宋吴文英《莺啼序 春晚感怀》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
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
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
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渐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
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
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
记当时、短楫桃根渡。
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
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躲凤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回答4: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悼亡之作为数众多,颇具特色,引人注目。起初,悼亡是个宽泛的概念,既可用于悼念作者的亡妻,又可用于悼念其已故的朋友熟人。自从西晋诗人潘岳写了三首悼念亡妻的《悼亡诗》之后,悼亡便成了悼念作者亡妻的专用词、狭义的概念。这里漫谈的正是那些悼念亡妻的诗作。
? http://www.artx.cn/
诗是感情的产物,“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①;诗以真情实感打动人的心灵,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②。纵观历代悼亡诗词,可以说,每一首都是作者“感于事”(其妻与世长辞)、“动于情”(哀悼之情生)而情注笔端写就的,因而,每一首都是从作者肺腑里流出来的悲歌,一字一泪,真切感人。无论是潘岳的三首《悼亡诗》,还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一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李商隐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抑或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悼亡》(三首),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组诗《悼亡》,清代诗人王夫之的《悼亡四首》等,莫不如此。当然,不同的悼亡诗词抒写哀悼之情是同中有异、异曲同工的。

在历代悼亡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是作者以追忆亡妻昔日的言谈举止或者再现亡妻过去的生活环境、所用物具等来抒写其物是人非之悲。潘岳的三首《悼亡诗》系诗人为悼念亡妻杨氏所作。诗人在第一首诗中写到他为亡妻杨氏送葬返家之后的感触:“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周遑仲惊惕。”亡妻生前的生活环境依旧,那庐舍,那室内的帷幕、屏风、翰墨的余迹,以及室外檐头冰柱的水滴,历历在目,只是物是人非。这怎能不使诗人悲上心头?诗人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将思念亡妻之情抒写得真切感人。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一)也是以追忆亡妻死前生活抒写悼念之情的佳作。这组诗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所作。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摄取了妻子生前的一组特写镜头:“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因家贫,妻子翻箱倒柜为诗人寻找衣裳,拔下头上所戴的金钗让诗人拿去沽酒解瘾,以野蔬、豆叶充当粮食,以槐树叶作生火之柴。寥寥数语,便使诗人那贤惠、耐苦、能干的妻子的形象立于纸上,栩栩如生,而诗人失去受妻的悲痛之情也渗透其中,令人叹惋不已。

http://218.94.6.203/courses/%D7%A8%C9%FD%B1%BE/%B9%AB%B9%B2%BB%F9%B4%A1%BF%CE%B3%CC/%B4%F3%D1%A7%D3%EF%CE%C4/webcourse/dzjc/tang_wudai/tangsongsanwen/diaowangshizhongshu(1).htm

江城子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回答5:

有一首悼念亡妻的成不?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