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这样复杂的题,楼主遇到我这样热心的人真是你的运气,别说是100分,就是1000分别人回答也只会敷衍你,看看我的回答:
一、
有效需求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枢纽性概念。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凯恩斯试图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效用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那么,边际消费倾向是如何影响有效需求的呢?
大家知道,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例如他所讲的客观因素包括所得的改变,资本价值的不能预料的变化;主观动机则如建立准备金,预防不测,使以后开支逐渐增加而不致下降。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遗留财产给后人等。在此基础上,他的总体的结论和系统的见解是:①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②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③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使得萧条更为萧条。
凯恩斯所用的第二个心理规律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不足。
给人们形成深刻影响的是凯恩斯似乎更着重于消费理论和消费政策。其实不然。在凯恩斯看来所谓的消费问题,只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投资不足引起的,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在《通论》具有总结性的“略论商业循环”一章中,凯恩斯认为,发生商业周期的原因,恰恰在于资本边际效率,以及人们对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预期引发了经济周期。凯恩斯写道,对于商业循环的说明,“其尤著者,当推消费倾向,灵活偏好状态,以及资本之边际效率。此三者之变动,在商业循环中各有作用。但我认为商业循环之所以可以称为循环,尤其是在时间期限长短上之所以有规律性,主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率的变动上产生的”。这是多么重要的画龙点睛之笔啊!
凯恩斯详细描述了对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如何引致了经济周期的。凯恩斯写道:“繁荣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之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故即使资本品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增大,或利率上涨,俱不足阻碍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上,大部分购买者都茫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机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对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作合理的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有什么变动,故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不仅如此,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布崩溃时,人们对未来之看法,亦随之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前崩溃——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资本品。至于灵活偏好,则除了由于业务增加或投机增加所引起的以外,须在资本之边际效率崩溃以后才增加”。 这就是说,愈是预期资本的边际效率崩溃,愈是不敢投资,不敢消费,从而有了对灵活偏好的偏好。
凯恩斯用来说明经济危机的第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所谓的灵活偏好。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凯恩斯认为,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具体而言是由以下的动机决定的:①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②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持有现金的愿望;③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这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使用自己的存款。
凯恩斯以他内在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律,对于经济危机作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摆脱危机,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
二、
①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②有利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 ③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趋势,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做制造的是赚取下游利润,而现在随着竞争的加剧,这个利润越来越难以维持企业生存,比如我们平时所用到的很多东西,比如电视、手机、DVD等等,由于很多技术核心掌握在人家手上,因此要交专利使用费给人家,国内企业辛辛苦苦的只是为别人打工。在比如我们平时看到很多世界级品牌,他们的生产者其实是一些中国企业,中国企业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被这些公司贴上他们的牌子,然后赚取高额的利润。“中国创造”是提高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一些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由此摆脱国外企业的控制和束缚。
中国制造 vs 中国创造:最大差别在于质
我们都希望有中国创造,但很多经济学家和管理者认为,目前中国还没有中国创造,我们没有办法总结中国创造的成功!我觉得这个总结是错误的!现在不但有了中国创造,而且中国创造是极其成功的,我想我前面的李彦宏先生就是成功的代表。互联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成为经济发展的潮流,代表着全世界最优秀的技术和最完善的组织形态。互联网走过三次,第一个是泡沫,第二个是电子商务。过去十几年中,中国人在互联网行业上有了充分的发言权,中国互联网是创造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只不过我们总结不够。骑在雅虎身上成为全世界巨无霸,但进入中国怎么样?新浪、搜狐、网易、TOM…,都骑在雅虎身上,现在雅虎赔了十几亿美元还不知道盈利在什么地方?难道我们不知道为POPO鼓掌吗?亚马逊横跨世界,但到中国怎么样?卓越打不过当当,还有一家进入中国的公司,收购了易趣,但易趣打不过淘宝。
第三个是搜索,他的IPO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他创造了全世界最大的IPO和全世界公司发展的最高层次。但进入中国怎么样?我刚才还跟李彦宏交流,他跟百度之间的市场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GOOGLE答出来的第一个问卷是他什么时候不赔钱?微软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在即时通讯上,QQ把他远远甩在后面,我们想起携程、盛大,我们不仅为此可以感到骄傲,他们真正代表了中国网站。有人说互联网一定会火第四把,B2B,这将是中国企业家教美国人怎么样做互联网!
我讲到这些,不是简单的托起自豪感,为什么国营企业不敢放开市场?放开市场他就死掉。因为我们想到品牌后面更伟大的是质。中国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最大的差别在于质。从新浪谈起,没有一家国营企业,哪家国营企业在互联网成功了?没有!互联网不但拒绝国营企业,还拒绝个体户,哪一个个体户在互联网成功了?没有!互联网托起的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全新的经济体。
我记得2002年3月我跟李彦宏、张朝阳在互联网大会上总结我们几个人的共同点。我们都是毕业于大学,都是在中国文化教育上长起来的。十几年前我们都是穷人。朝阳说他到美国的时候口袋里只有50美元,李彦宏说他连50美元都没有。这是我们的共同点!但在台上我们另外的共同点是我们三个人都成为了富翁。更重要的是我们三个成为富人不是因为我们家里有钱,也不是我们往企业投了大的资本,我们三个人用知识经济的制度说服投资者把钱投过来。我们用能力和知识使自己成为了富人。更重要的一点,不是我们三个人自己富了,每一个人走进亿万富翁行业的时候,我们都带起了一大批人,一大批穷人的孩子让他们和我们一起成为了富人。
03年上市的时候我们一夜之间创造了260个亿万富翁,我曾为此骄傲了很长时间。我听说李彦宏上市的时候,把我这个记录打破了,远远甩在后面。李彦宏人比较憨厚,他从来不说打破了我的记录。但我为此骄傲,任何一家公司以微软的速度创造百万富翁,你的公司何愁不大?从这个角度上应该重新理解中国制作和中国创造的差别?中国制造崇尚的是资本,在我们MBA讲堂中,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解释有两个基本点,谁投资谁收益,一切利益归投资者所有,第二就是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但中国互联网公司没有一家是这样的,所有互联网公司中,都是投资者投全部的钱。李彦宏是百度的CEO,我是慧聪的CEO,这两点是对传统制度的根本颠覆。中国互联网公司不仅依靠这样的制度成功,微软、雅虎、辉瑞,世界上最强大的高技术公司80%以上就是按照知识拿大头资本拿小头发展起来的。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关键在于改变制度
中国制造怎样走向中国创造?最关键的是改变制度,把简单的资本制度变成资本与知识结合的制度,最终走向知识为主,资本为辅,这才是中国创造在制度上寻找的惟一出路!
今天主题是中国品牌未来的梦想,什么是梦?梦就是想到最美丽的地方,想到最美好的东西。每一个人都要做梦,马丁·路德曾经做过一个梦,他的梦表现为:我希望有一天在山上奴隶的后代可以跟奴隶主的后代共叙兄弟友情,今天我们正在向这个方向走。当知识经济不断普及的时候,我希望在更多的企业里,昨天的老板和昨天的打工者,正在共述兄弟友情,在他们的利益分配上很难看出谁是老板,谁在打工。他们所关心的已经不是老板多拿多少,打工的多拿多少,他们关心的是怎么样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让中国创造使中国人走向富裕的伟大的梦!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制度、学术理论研究,很多方面不支持知识,很多方面落后。中国人只要跟美国人、欧洲人用同样的制度经营,加上我们的勤劳和聪明,我们将是无往而不胜的!互联网在中国,中国企业家在互联网全面的成功已经深深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们应该明白,计划经济打不过市场经济,资本经济打不过知识经济。当年在虎门我们被人家打败了,我们总结是败在了外国人的炮面前,但中国封建农业制度是打不过欧洲先进发达的工业制度,我们是在制度面前败下来了。
然而今天,最重要的是中国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在经济制度当中勇敢的站出来,而且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不但是制造商,我们还会成为世界创造的重要发源地。我有一个梦:希望当我们从企业中退出的时候,当我们这些人离开人世的时候,再过一百年,当大家都忘记了李彦宏、郭凡生的时候,我们后代会记忆这个时代,回忆起这个时代,是那样一批人把中国制造推向了中国创造,使中国从小康走向了富强,希望我们记住今天这个普通的日子,但普通的日子可能变成非常不普通的日子。邓小平出生的时候,华盛顿出生的时候,大家都不觉得那个日子有什么了不起,但若干年以后,很多人都说我目睹了一个伟人的诞生。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品牌中国,我们讨论的不是制造的品牌中国,我们讨论的是创造品牌中国。我相信百度之后有很多公司才会超过百度,这才是我们的希望!
三、
多种迹象显示,我国居民消费将向多元化发展。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从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居民的收支状况分析预测,今后几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发生多种变化。 城镇居民的支出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据对全国14个城市居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在购买大件商品、买国库券、存钱得息、存钱防老等传统支出方面用钱的居民,只占全部的41%,而在买车、买房、住房装修、子女教育、旅游、留学、办公司、买股票等新的支出方面用钱的居民,已占72.4%。剔除生活必需的日常开支外,新的支出结构有三大特征:由过去以产品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教育为龙头的服务消费为主;产品消费中由过去中低价位产品为主转变为电脑、汽车、住房新三大件高价位产品为主;生活余款的使用由过去存入银行转变为风险投资。 鼓励消费政策将对市场起到推动作用。今后几年国家将继续实行鼓励性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消费,主要包括:清理整顿用电、买房、购车、通讯等方面抑制消费的政策,扩大消费信贷等。据悉,实行鼓励性消费政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使居民的最终消费率由目前的59%逐步升到接近东亚国家的65%;居民消费率由目前的47%逐步升到接近东亚国家52%的水平。根据这一目标,居民消费增长率将在未来几年中比GDP增长率高出1%—2%。 居民消费将呈多样化趋势。
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即投资和外贸成为强势推动力量,而消费则不时处于疲势或弱势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一个短时期或者某个特定时期内出现,倒也未有大碍。但是,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就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了。这个问题由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近几年来显得尤其突出和迫切。
首先,从对外贸易来看。199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606.3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1949.3亿美元,外贸顺差292.3亿美元。到2003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8509亿美元,外贸出口4382亿美元,五年分别翻了一番多。
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外贸顺差超过了1000亿美元。外贸规模急剧扩大,出口和外贸顺差激增,在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或者隐含着一系列新的问题:第一,对外经贸关系中贸易摩擦增加。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某主要贸易对象国甚至成立了针对我国外经贸活动的所谓的专门监督机构,不断向我施压,使外贸环境有所恶化。第二,外贸进出口额和出口额规模迅速扩大,使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和出口的依存度过高,分别达到了70%和40%左右,甚至远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现有水平。它的消极影响是使我国经济较为容易地受到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对外经济依存度过高,很容易被别人牵制,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被动。这亟须引起我们的警惕。第三,目前,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和出口总额规模较大,但结构不尽合理,出口产品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这是由我国存在着过大的就业压力和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决定的,并且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己的品牌优势则极大地压缩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效益,常常是在庞大的出口额中我国得到的仅是极小份额的微薄加工费,甚至还要赔上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的代价。这种粗放式的外贸出口终非长久之计。
其次,从投资来看。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走的是一条以投资拉动为主的道路。从1978年至2003年的26年中,我国的投资率(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有18个年份是在35%以上,有4年在40%以上,其中2003年高达42.3%。长时期把投资率搞到35%至40%甚至更高就很值得研究。第一,投资率过高势必压缩消费。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按支出计算最终分成投资和消费两大部分(由于统计计算的原因,两者相加可能有误差,但大体相近),投资率过高必然压低消费,而消费是经济发展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东西。第二,投资率过高必然伴随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这几乎成为我国多年来久治不愈的痼疾。在当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有调查表明,我国粗钢过剩产能近亿吨,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还有汽车制造、家用电器制造以及服装、纺织等行业也存在大量的产能过剩现象。产能过剩生产出的产品,不是加大库存,就是压价抛售,恶性竞争,损害行业发展。此外,还造成了我们本就短缺的宝贵资源的大量浪费,当然也包括加重环境的负担和形成破坏。第三,由于在前述两点共同作用下,过高的投资率的结果,就是加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也可以看出,连续过高的投资率必然拉动经济的过快的强劲增长。这种增长没有相应的市场支撑以及产业的协调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到头来政府只得出面对国民经济大刀阔斧地进行所谓的调整、整顿,其后果则是国民经济 “大起”之后的“大落”。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消费的问题。我们还是从一组统计数字说起。1978年至2003年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消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有9个年份低于60%,它们分别出现在“八五”、“九五”期间和“十五”的头三年。如:2001年59.8%、2002年58.2%,而2003年达到了最低值55.5%。初步估算近两年的统计数据,它们与2003年的数值大体相近。这样的消费率与世界上一般都在百分之七十、八十的消费率相比是低得太多了一些。我们知道,消费与生产是相互作用的。最直接的联系是,消费是生产的市场,市场容量决定着生产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决定着生产。消费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动因、动力和最终的目的。我们常说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就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所以,无论从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看,还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看,或是从当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和条件看,都必须把我国的经济增长从以外贸出口和投资拉动为主转变到以国内消费拉动为主的轨道上来。这不应当被看做是应付当前问题的权宜之计,而应当把它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扩大内需,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已经讲了多年了,但效果未彰。从前面引用的统计数据来看,近几年消费率还呈下降之势,这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认真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增加居民收入。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基础,居民要有足够的收入作为支付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成倍的增长。这样的增长日益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在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不匹配,居民的消费还远不足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以1978年至2003年的数据为证,按可比价格计算,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9.4倍,2003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5.5倍,2003年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5.2倍。除了人口增加因素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还是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高出去的那一块到哪里去了呢?显然是用于了增加投资。所以我国历年来的投资增长率都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为投资拉动为主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鼓励居民消费、扩大消费,把国民经济发展转移到以消费为主的轨道上来,归根结底就是要逐步地较大幅度地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改变目前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低的格局,也就是要提高消费率。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消费率应不低于60%。要使消费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例大体保持同步。
第二,缩小居民过大的收入差距。目前,关于表现我国社会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使用较多的数值是0.45左右。这个数值表现出来的社会居民收入差距显然是比较大的,具体的表现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中,不同行业之间收入不合理的问题极为严重。这主要是垄断性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明显高出一般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城市中排在工资收入最高的前四大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最低的四大行业依次是: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制造业,采掘业。最高工资的行业金融、保险业工作人员的工资,是最低工资的行业农、林、牧、渔业工作人员的工资的三倍。而工资最高的四大行业除科学研究和技术综合服务业外,其余如金融、保险、电力、煤气、水务、交通、邮电通信等无一不带有自然垄断和行业垄断性。而排在最低的几个行业多为使用农民工比较多的行业。还应指出,越是垄断性行业灰色收入越多,它们与其他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绝不是工资统计报表所能完全反映的。所以垄断性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的差距实际上会比统计数字要更大一些,而这样的差距既不公平,也没有效率可言。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显然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北京市把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作为建设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非常正确的。大多数普通居民收入不高对消费会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进而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为高收入者虽然个人消费额巨大,但是他们在总人口中只是占有极小的比例,而他们新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份额也较低(即所谓边际消费率低),所以高收入者对于提高社会消费率作用相对较小。提高社会消费率的主体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虽然个人的消费额不高,但由于人数多、消费总额大,而且新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份额也较多(收入越低者这种倾向越明显,这是由于他们尚有许多最基本的消费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决定的)。所以,大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人口中的比重,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是扩大消费的根本途径。
第三,关于社会保障问题。这是目前制约我国居民消费的另一重要的体制性障碍。现在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一套社会保障体制已经被破除了,而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正在建设过程之中,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社会保障极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未来的生活保障预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缺乏必要的安全感。一般居民的应对之策就是增加储蓄,即使是那些低收入者也不例外。我国是世界上极少有的高储蓄率的国家,2005年我国居民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人均储蓄过万元,而我国的年国内生产总值也才刚过18万亿元。储蓄率如此之高,有我国居民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如果说前面两点讲的是居民手里钱不多,没有更多的能力消费,那么这里讲的则是对于大多数居民即使有些钱也不敢消费。
总之,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将国民经济发展转到以消费拉动为主的轨道上来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当然,消费拉动为主并不是要否定投资和外贸出口拉动经济的作用。拉动经济的仍然是“三驾马车”,只不过是需要进行重点调整而已。再者,以消费拉动为主,是就全国而言。各地有自己特有的资源和具体条件,不能一概而论。而且,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